导语:落地成都,曾蓉从机场一路赶到办公室,接受完 创头条 记者的采访后,又匆匆赴会去。 从“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到母基金管理等科技金融体系搭建,成都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曾蓉一直在与双创载体、一线创业者、投融资机构打交道。 在她看来,双创载体...
落地成都,曾蓉从机场一路赶到办公室,接受完创头条记者的采访后,又匆匆赴会去。
从“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到母基金管理等科技金融体系搭建,成都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曾蓉一直在与双创载体、一线创业者、投融资机构打交道。
在她看来,双创载体刚刚经历了大浪淘沙的一年,在这种大环境下,载体如何做到“见金”?他们的特色化、专业化,又为何是件自然而然的事?
(以下为创头条整理的采访实录,略有删减)
你怎么看孵化载体过去一年的发展?
我觉得确实有一些新的变化,过去一年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大浪淘尽始见金,真是这样。
大浪其实就是政策的红利。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孵化载体的发展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包括从国家、省、市、区各个层面,这几年每一个做孵化行业的人都应该享受过各个地方的政策。
可能一部分孵化载体因为政策的带动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有的人被打蒙了,这个浪其实真的掀得是蛮大的。去年,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的实施方案》,支持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升级,拓展孵化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
我觉得怎么样去引导这个行业更良性的发展,怎么样通过对于孵化的支持去带动、去真正帮助企业成长,这条路径应该是政策的脉络。现在可能从政府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都没有感受到特别多的飞跃式的变化。我觉得可能这个是下一步政策上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些角度。
然后淘沙,孵化这个行业发展了30年,这几年受到的冲击最大,行业内还是有些人比较怀念过去,因为那个时候,做孵化相对来说还是有些情怀,对于企业的帮助扶持都是比较纯粹的。
但是可能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因为有政策的这种红利,很多机构进军进军,有媒体的、有地产的,有非常多的机构进来以后就会发现这个行业有点乱了。
原有的有一点觉得被冲击得很厉害,新的又觉得这个行业其实是相对比较封闭的。进入到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门槛和难度的,以前很多孵化是通过政府或者国企办的,其实天然有一些门槛,这个是隐形的门槛。行业的涌入,我们讲淘沙实际上是这个因素。
坦率讲地产的冲击,很多老的孵化人是蛮抗拒地产进入的,因为他觉得地产的进入实际上不是孵化的本质。孵化其实是找到好的苗子,陪伴着企业,最终帮助他成长,但地产与孵化的商业逻辑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两个行业其实不能相互排斥,应该是相互借鉴。比如说现在比较红的,包括优客工场这种联合办公的模式,其实年轻人是非常欢迎这种模式的。
但是联合办公最终怎么样去跟一个企业的成长相关联,或者说它的商业逻辑不太相同,我倒觉得可以静观一下,慢慢他们会融合。比如优客也好,还有很多联合办公都在推各种企业服务。
因为联合办公都这么多,你要有竞争力,你肯定要有特色性的服务,这些服务的背后还是孵化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觉得多行业的涌入,地产的冲击,对原有行业的思想、模式各方面都是很大的一个碰撞。
见金就是这个时候留下来的,真的都还可以。怎么见金?就是活下去,不管怎么说都要活下去。然后活清楚,不管是地产还是投资等等,你都要想清楚,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找准你的渠道,形成固定的收入。最后活舒服。
其实它是一个过程,我们很多孵化,做这个行业的特别强调情怀,强调梦想,其实还是得见金,否则没有意义。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商业模式、没有商业能力的话,都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这一年其实思考得更多的是,不要拒绝外来行业的冲击,不要说我们一说有收入,或者一说什么,就觉得好像跟孵化的原始目标和初心不一样。其实我觉得就是要活下去、活清楚、活舒服,这个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
这个见金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我觉得你要看到现金,你要有流量,这是一个。第二个见金,就是你最终会发现留下来的都是有特色和模式的。
我们很多的孵化器是不愿意见金,不愿意见现金,就是好像一直都说我不挣钱、我亏,但是一个行业,如果它一直亏,那是不正常的,单靠政府的政策反哺的行业,那一定是活不长久。
过去一年在强调特色化、专业化,如何理解?
其实就是因为太多的机构都进来了,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的特点,它就玩出了不同模式。但说穿了真正的孵化的模式,目前来看,大部分都还是你拿到了一个免费的或者便宜的物业,然后你通过一些服务,最终你帮助企业,跟他一起成长,拿到相应的现金流或者是股权等等方式。
目前专业化的能力是我觉得比较让人忧虑的部分。孵化一个就是服务能挣到钱,就是标准化的服务。为什么现在孵化的人都觉得活得很累很不专业,就是因为你的服务完全是个性化,针对不同的企业要提供不同的服务,你要多少人力、物力、资源。 其实要专业化,要特色化,首先还是得标准,只有标准化,才能被复制、扩张,否则都很难。
还有一个专业化,我这几年在搞科技金融,发现孵化的逻辑跟投资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逻辑。我们经常讲孵化跟投资,很多认为孵化一定要做天使投资,就是要跟最早的股权绑定。
但是在我的实操当中,还真觉得很少有孵化器能做好这个工作,因为所谓的天使投资的思维逻辑和看项目的方式,跟孵化的人去做的,逻辑上不是完全相同的。
但我一直认为投资的孵化是可以的,就是我不认为孵化加投资,而我觉得投资加孵化是可以。因为我选了好的项目投资以后,在天使段的服务里头投后管理特别的重要,你真正看到的好的天使,都是把投后管理做得很好。
投后管理换个角度想,就是孵化的一个概念,你帮助他去做,所以孵化加投资,其实我一直认为应该是投资加孵化,这种专业化,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
假如孵化中产业协同最为关键,是不是大企业做孵化更具优势?
我觉得这个要两层来讲。大企业确实是有好的产业资源,他可能通过反向孵化的概念,就是通过孵化帮助在产业链条上合适的小企业,做好他的产业布局和战略。
但是实操当中,我们觉得大企业孵化的动力不足,就是他去寻找的过程很费劲,反而很多大企业用并购的方式去做这件事情,通过资本的方式去找到更好的标的。包括腾讯,它所谓的孵化都是用投资的这种方式。
所以大企业要做孵化,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它这种动力和初始的环节上,我觉得现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特别激励他去做这个事情。
很多大企业做孵化,项目成熟之后出路就是被他们直接并购。
对,你说作为一个小的企业,能够这样被并购掉,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灭了很多企业的创造力和能力,因为它相当于被定制化地孵化。
我觉得这样的做法也没有问题,也是很好的,我就是定制化的孵化,这些企业就是围绕大企业去做。但是目前双创里头特别强调的国有企业、高校等等,做孵化的原始动力,我觉得得先解决。
很多地方所谓的大企业做的孵化效果可能都比较一般,内部孵化里头比较有特点的可能就是海尔、阿里系、腾讯系。包括四川的像长虹等等,也在这样去做。
我觉得确实在产业这一块,可能真的是需要大企业的介入。由此而来说到一个问题,我是感觉我们这个行业真的需要特别大的改变。
我经常讲,我对做孵化的人充满敬意,因为我觉得做孵化要求好高,包括情商、智商。你的情商,你需要跟政府打交道,需要跟各方的资源打交道,需要去把这些资源整合。你的智商,你真的需要专业性,不是说谁都可以做。
但是这个行业人的收入其实是蛮低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很多最后就变成帮助企业申报政府项目、帮助企业去做一些培训等等,其实专业性的能力还是很弱。
这个隐含着说,整个国内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服务的队伍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的弱,就是陪伴着创业者奔跑的人,其实还跑不过创业者,这也是我们在孵化当中遇到的比较尴尬的事情。
所以我说做孵化的时候,不要太去纠结我是什么模式,你有什么样的资源,就是你用来孵化的门槛。
你有政府资源,你就把政府的政策研究清楚,帮助你孵化的企业去拿到更多政府的项目、资源,也很好,也可以活清楚;你有产业资源,比如做腾讯或者他外延的中介服务也可以;你本身就是做投融资的,你就做投资相关的服务。
我觉得不用太纠结说我的专业化、特色化,做孵化的团队,特别是创始人,你有什么资源,就决定了你什么特色和产业化,这可能才是本质性的问题。
包括现在国内比较知名的优客工场,跟毛大庆本身在地产方面的资源就分不开,因为有这样的地产资源,所以可以通过相对低的价格在各地谈到比较好的、合适地段的房子,然后进行策划包装,最后给创业者定制性地来做。
比如创业黑马,因为牛文文本人之前做《创业家》杂志,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家资源,同时他在做的过程中,一直跟政府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他的方向就是企业社群、产业资源对接、培训和活动这一块。
创头条(Ctoutiao.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小新(邮箱:zhaoxin@ctoutiao.com)。
更多专访内容,请关注专题:双创载体百人谈
备受行业关注的大型线上线下活动——第二届“寻找100家特色空间”已经开通线上报名通道,欢迎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报名参与!
点击下图,直达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