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X院士创业历险记:被学生骗,被机构骗,三次创业负债百万

X院士创业历险记:被学生骗,被机构骗,三次创业负债百万

导语:“创业比科研更难。” 科研动辄十年,但假如100台样机里有1台是好的,就是成功。创业并不是。 “我们给客户100台产品,他发现有一台不行,说你影响我的名誉,要给我们罚款或者不用我们的。”因此客户宁可买国外1万多1台的产品,也不买几千块钱1台的。 X...

摄图网_501080848.jpg

“创业比科研更难。”

科研动辄十年,但假如100台样机里有1台是好的,就是成功。创业并不是。

“我们给客户100台产品,他发现有一台不行,说你影响我的名誉,要给我们罚款或者不用我们的。”因此客户宁可买国外1万多1台的产品,也不买几千块钱1台的。

X院士坐在创头条记者对面,时不时揉揉眼睛,耄耋之年,加上感冒未愈,说话略显疲惫。

但生产良率,还不是他从研究者到企业家最大的坎。

创业至今,X院士已经负债100万元,“这种教训太多了”。

1、3次创业失败,负债100万

那是他第三次创业。

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先是延发工资,最后,只能通过借债来发放薪酬。因为官司,另一位创始人躲了起来,员工只能找X院士讨薪。

“我没办法,那些同志有小孩,他靠这个吃饭,你不发他工资行吗?”X院士向朋友借了200万元解决欠薪问题,又把审稿讲学费等多年积蓄拿出来,还了100万,最后还剩下100万债务,他希望今年能够还清。

在此之前,X院士的创业之路一直颇为坎坷。

第一次创业被投资人骗。当时由于没有启动经费,他只能寻求社会融资。一位房地产老板告诉他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但X院士并不知道,对方只是想通过他的技术拿地做房地产。

最终,除了靠项目批下来几百亩土地之外,X院士并没有拿到任何资金。几百亩土地也没有盖起来房子,因为房地产老板自己也缺钱。

“实际上他来的时候就破产了。”X院士后悔没有做投资人的背景调查。

另一个教训,则来自X院士的学生。

当时他找学生一起成立公司,把一起研究出来的成果商业化。学生拒绝了,说自己只会科学研究,不会办公司。

“他看上去是非常好的学生,很老实。”X院士没有想到,这个学生背着他,拿着研究成果,和别人一口气开了6家公司。直到学生买了三栋房子,夫妻一人一辆宝马汽车,X院士才发现异样。

“不能拿大家的成果来自己做生意。”学生的行为触及他的底线,他向纪委反映情况,最终学生被党内严重警告。

学生撒谎使用科研成果、融资被骗,种种经历在他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诚信的缺失。他分析,自己公司没有办好,内外都有问题,外面那些老板不诚信,里面有些学生也不诚信。

“我没办法,这个社会太复杂。”

一个企业家把企业做成,不仅包括技术、产品,还包括运营、管理、市场、财务等等,做研发是科研人员的强项,一旦真正做企业,挑战还是蛮大的,某投资机构合伙人向创头条表示。

科研人员是否适合创业?

这些年不乏成功的科研人员转型企业家,干得很好,既有优秀的科技成果,同时又懂得企业经营。

“但总体来说这两类人群思维模型等各方面是不一样的,中间有交集,但那都是人中龙凤,更多的还是普通人。”某双创载体高层认为术业有专攻,不太鼓励科研人员当企业家。

2、被逼出来的创业之路:科研成果如何才能成功商业化?

踩了这么多坑,为什么非要创业?很多人问X院士。

连领导都告诉他,你现在名誉也有,钱也有,地位也有,何必去创业。

X院士说,创业,其实也不是他的初衷。

最初,他一直以出售专利的方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商业化,15万元、30万元、40万元不等。后来一家公司找到他,希望合作生产,再分享利润。

X院士同意了。他把所有工艺、五台样机、四台散件、一套实验装置,一共40万元打包卖给对方。同时对方承诺,前3年产值的3%归X院士所有,后12年是产值的1%。

但事情的发展却在意料之外。

X院士没有拿到任何分润,于是他把对方告上法庭,但诉讼进行得并不顺利,对方辩称X院士手上没有当时的收条,没有收过X院士的产品。

在X院士记忆中,收条应该有,但期间搬家多次,加上不太重视,没有好好保管,已无从寻找。

后来,诉讼不了了之。

“他以后再找我,我就不理他。”对上述背弃承诺,又诉讼无果的合作方,X院士略显无奈。

几次合作,都未能将成果商业化,X院士决定自己试试。

他觉得,如果不把科研成果产品化,国家之前支持研发投入的钱就都白花了。

“文章写了几百篇,专利几百项,那是纸面上的东西,研究的东西大家能用能享受到,这样你才算真正搞得好。”

自此,X院士踏上创业之路。

3、第四次创业:我不会讲故事

第四次创业,X院士看起来找到了更好的感觉。

他说,现在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

但受限于手工生产,公司每月产量只有几百台。X院士一直在为自动化生产线奔波,他想把产量提升到上千,乃至上万。

“这两年我们真的搞了六七百万的产值,发工资、买设备都可以弄。”这让X院士多了一些底气,他说,今年目标是产值做到1000万,明年3000万。但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所在。

“我不会讲故事。”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短板。

对于项目的宣传,X院士自认为做了很多工作,尤其过去一年,在全国做了20多场报告,北京、成都、重庆等都去了。但融资没有因此得以解决。

有同事从X院士那里知道他有资金困难后,帮他打报告申请几千万的款项。打了报告之后,还要参观、开面试会,红头文件批下来后,款项才算真正通过。“可到目前钱也没到”。

不久前,当地领导参观时允诺,拨款给X院士建设检测中心,并为他提供购买仪器设备的资金,但允诺到目前也没落实。

也曾有地方给出很高的招商支持。

在东莞时,当地提出为X院士提供两亿资金支持,一个亿建造厂房,一个亿购买仪器设备,条件是项目必须落地东莞。这让他感到为难。

“我年纪大了,希望在家门口,不想跑远。”

即使他去了,他的团队也去不了,他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假如项目落地那边,他们出个差可能就要三个月、半年,这并不现实。

“美国情况则不太一样”。X院士告诉创头条记者,女儿女婿均在美国创业,他发现人家一个课题,政府提供20万美金,作为第一期支持,如果验收成果不错,第二期提供50万,第三期100万封顶。此后,才需要独立融资。

第四次创业的X院士感叹称,总觉得需要在哪里做出一些改变。

4X院士的创业启示:怎样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熟机制?

“这次我一定要跟政府合作,要跟学校合作,他们来指导来支撑,我才弄。”

新公司1000万元注册资金,学校无形资产占了近200万,持股约20%。其中400万现金由几十人共同筹集,X院士投入100多万元,他想通过改变方式,发挥大家的积极性。

近年来,部分投资机构推出了更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针对性融资方案。某高校背景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介绍,针对成果转化项目融资,他们会同时签订一个技术收购协议,项目盈利时,机构获得收益的10%,如果亏损,机构接盘,以此为创业者提供一个避险路径。

除了股权结构,在身份职能上,X院士也在尝试改变。

虽然目前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是他,但实际上很多事由处在高层的学生处理,下来他计划逐步淡出管理层,把位置还给学生。

“肯定不是老师去创办企业,但是优秀的毕业生有可能完成这个角色转化。”前述双创载体高层告诉创头条。学科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同时相比老师,学生能够更早接触市场及企业,具备更强的商业意识。

该高层认为国内跟硅谷最大的差别在于商业意识。人家小时候就知道股权,国人则可能要到真正创业的时候,再去了解股权是什么。“双创不是一场经济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他强调。

针对可能从科研领域进入创业领域的人群,其创业方面的认知应由大学或是大学科技园进行辅导或直接介入项目孵化,前述投资机构合伙人表示。

可以肯定,国内学生的商业意识在增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上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大赛,让学生得以近距离去观察、接触,甚至去体验创业,同时社会整体的商业氛围也在提升,他们天然比前面几代人更具备商业意识。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某科技成果转化资深从业者认为,老师的确不适合既从事科研又主导创业,但由其学生主导创业也并非最优选择,由于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特殊,这样的团队很容易出现高层管理决策混乱的问题。

上述从业者指出,如果科研成果各方利益能够厘清,老师可以带着技术成果入股公司,或者做技术许可,指导企业的技术研发。按照企业需求,老师来把握技术方向,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而把商务与运营交给更合适的人。

“假如50%的老师是这种观点,我们的成果转化会很快。”该从业者说。

类似的成果转化案例他已主导多起。老师技术团队为一方股东,商务、运营团队为一方股东,他的团队作为整合方也占有股权,共同合资建立企业。

一旦老师以成果支撑创业的机制建立起来,不必自己投身创业,即可规避高校科研人员流失的风险,校方就能够更无后顾之忧支持成果的商业化。

或许,这也是X院士可以选择的路径之一。

创头条(Ctoutiao.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来源:创头条 查看原文
点赞0
收藏0
水草
水草
用户评论
游客
发布
©2021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5013664号-1
登录 注册
登录
完成注册

快捷登录

请激活账号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的评论、编辑功能及以后陆续为用户提供的其他产品,请激活账号。

您的注册邮箱: 修改

重新发送激活邮件 进入我的邮箱

如果您没有收到激活邮件,请注意检查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