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专精特新”正成为时下最火热的词汇之一。 “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随着11月15日主要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正式开市,“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也进一步提...
“专精特新”正成为时下最火热的词汇之一。
“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随着11月15日主要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正式开市,“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
12月20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已拉开序幕,论坛周以“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为主题。作为活动之一,21日上午举行的2021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论坛则以“寻找隐形冠军,拥抱时代机遇”为主题,探讨“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等话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专精特新”企业存在怎样的政策机遇、投资机遇和产业机遇?参与论坛的学者、企业家、资方代表等给出了深度的解答。
政策:“专精特新”企业受到前所未有重视
实际上,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在《“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关于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常有“6789”的说法,也就是对中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吸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
12月17日,工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上述《规划》中统计,“十三五”时期,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吸纳就业作用更加显著,经营实力不断加强,经济贡献稳步提高。
对于以上数据,正如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在2021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论坛上所总结,保住中小企业,就是护住经济社会稳定的基本盘。
因此,自2011年“专精特新”概念面世以来,中央层面也陆续出台了多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出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
随后,7月初,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完善金融财政和人才政策措施,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7月27日,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强调,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孵化带动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千家“单项冠军”企业。
几天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仅11月以来,中央层面就连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以下简称《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三份重要文件,既着眼于解决中小企业近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着眼于保障企业的长期成长和发展。
根据《规划》统计,2016~2020年,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36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中授予中小企业金额占比超过70%;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
与此同时,《规划》提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小企业平等待遇仍缺乏有效保障,损害企业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融资促进措施有待进一步创新和落实;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够匹配,创新资源获取渠道不够畅通,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区域间不平衡问题突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徐晓兰表示,《实事清单》有针对性地提出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比如在融资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专项金融支持,对拟上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分类指导、精准培育、投融资对接,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研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开辟绿色通道等。
“在宏观经济运行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时候,有一类中小企业往往具有比其他中小企业更强的抗击冲击的能力。尽管这些企业可能分属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但都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共同特点:专精特新。”在2021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论坛上,朱宏任如是说道。
换句话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本质上是引导中小企业向创新领域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现实需求。特别是当下,我国在研发能力上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投资:资本输血的同时会产生泡沫吗
如何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在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的背景下,打通通向他们的“输血渠道”已成为关键。而北交所的成立,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输血”平台。
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启动。“北交所是时隔30年,我国成立的第三家证券交易所,是专门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专业化平台,是探索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普惠金融之路。”北交所西南区域首席代表范冠威说。
北交所采用公司制模式,全名是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全国股转公司”,即新三板)的全资子公司。
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北交所和新三板,是‘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土壤’。”
孙金钜表示,目前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内“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有87家、131家、89家。如果仅看第三批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则有213家在新三板挂牌。
此前,新三板一直存在投资人规模小、交易不活跃等问题,但在北交所横空出世之后,市场预期的投资者数量和质量都迎来大幅提升。
富航资本董事长张华云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有70%到80%都是民营企业,通过北交所资本市场这只手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它们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就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扶持。
“北交所打开一扇窗以后,才能够持续性地对‘专精特新’企业起到‘输血’的功能,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成为走向全球的‘隐形冠军’。这是国家、企业、投资人都乐于看到的结果。”张华云说。
梓橦宫(832566,BJ)董事长唐铣也说道:“北交所在‘专精特新’企业们创业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了直接融资的机会。帮助那些有初步发展但还不够大的企业加快了成长。”
那么从投资者的角度,“专精特新”企业是否值得投资呢?
明曜投资董事长曾昭雄表示,A股“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过去两年有差不多30%的年化收益率,“跑赢市场很多”。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包括税收优惠、融资支持、政府采购以及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等优势,近期“专精特新”确实迎来了投资热潮。
但曾昭雄同时也认为,目前市场对“专精特新”的投资存在一定泡沫。
“我们做投资的,不能仅从政策扶持出发去追热点,股权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企业的成长,政策扶持是很关键的,但是最终还是看产品有没有市场,有多大的优势和独占性。”曾昭雄说。
具体来说,曾昭雄认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主要面临两大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一方面,很多企业家“赌性太足”,把杠杆率搞得太高,最后即使有了好的产品,一年的收入也难以支付利息。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专利保护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算投资方好不容易作出决定去投一个企业,可能没过一两年,它的技术就被人突破了,成为了行业的“普遍技术”,这也是一大风险。
不过红土创新基金新三板投资部总监谭权胜却认为,“专精特新”投资泡沫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过去在学界有这样的理论,一项技术或者是一项新产业的重大突破,是需要一定的泡沫进行推动的,到达一个顶点之后,行业冷静下来往下跌。企业开始沉淀,沉淀之后再出发,这个行业就会稳健持续地发展。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光伏的发展也非常完美地印证了这个理论。”谭权胜说。
谭权胜认为,如果没有一些泡沫出现,那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或将很难在泡沫中间得到更多资金。正是因为在泡沫中资本和人才向某一行业蜂拥而入,才能够推动某一行业的高速发展。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专精特新”企业都出现了“投资泡沫”。谭权胜说:“工信部评出的超过4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都是制造业,但事实上在投资领域,资本对于传统制造业不太感兴趣,也就是说60%的‘专精特新’企业都投不到。”
因此,谭权胜认为,当下的投资还需充分了解政策战略方向。“现在政府部门对于纯粹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持谨慎态度,而对‘实业立国’这种理念是非常推崇的。红土创新(指红土创新基金)在未来五到十年,会加大对于中国传统制造业里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公司的深入研究和投资。”谭权胜说。
产业:不同赛道的企业都如何做到“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是结果,过程要到产业链去挖掘,去把握细分领域‘小而美’公司的成长机会,包括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相关产业环节。最终还是要按照产业的逻辑去选股。”孙金钜说。
那么不同赛道、不同产业的公司,对于“专精特新”都有何理解?它们都是如何做到“专精特新”的呢?
唐铣认为,如果按竞争力的排序,“专精特新”应该为专、新、精、特。其中,“专”是指聚焦于某一个领域去发展;“新”则是指创新;“精”是指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特”就是具备关键、独到的产品服务或者技术。
出于对“专”的重视,目前梓橦宫的产品重心高度聚焦,化学药聚焦于神经系统,中成药聚焦消化系统,先后研发了胞磷胆碱钠片、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胶囊等多个新药品种,已形成较为清晰的产品矩阵。
在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的理解中,作为一家科技创新、科技引领的中小企业,要深刻认识到“场景比黄金更重要”。
“其实我们的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人类的工作、生活,假设我们的技术、产品不能直接触达工作和生活,直接触达用户,那实际上我们创新和业务的价值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我们需要深入到场景、沉淀到场景之中,才能发现用户真正的需求,去解决问题。”陆川说。
为此,国星宇航确立了三大业务方向:一是碳中和,公司用卫星来服务碳排、碳汇的检测和确权;二是数字孪生,通过卫星互联网的卫星影像数据服务,为城市提供周期性的数字底座的实时更新;三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媒体合作卫星融媒体的新视角服务。可以看到,上述业务都深入到了具体的“场景”,实现了对用户的触达。
陆川还认为对企业发展而言“特色是方向”,在做企业的时候一定要努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以国星宇航为例,就提出了“造卫星,但不卖卫星”的业务逻辑,以自研卫星构建网络,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数据服务,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
芯海科技(688595,SH)董秘黄昌福认为,“专精特新”概念中,有两点尤为重要:第一个是“新”,第二个是“专”。
黄昌福表示,“新”即创新,在芯片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中,前期投入是没有人能看见的,风险非常大,但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企业才会慢慢开始在细分领域有一些资本,并缩小和国外同行的技术差距,甚至追平或者领先。
“第二个是‘专’,要在模拟数字芯片一个领域做到很深的‘护城河’和很高的门槛十分困难,当中有很多Know-How(知识产权相关术语,一般是指技术诀窍)需要不断研究,需要长期专注深耕在某一个环节或者是某一个产品领域。”黄昌福说。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品牌和公共关系副总裁郭鑫则认为,企业之间拼的是独门绝技,对“专精特新”来说,不仅要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方针,坚持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掌握,还要坚持差异化的定位和长期主义。
具体到“差异化定位”,郭鑫说:“蓝箭航天面向的是一个空天往返、空天运输的蓝海市场,我们的服务是和现有的中国航天有差异的,(是)作为一个有力补充。”郭鑫还称,坚持长期主义、构建长期能力可能比单个产品的成败更为重要。
对“专精特新”的充分理解,或许也对相关公司的业绩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助力。据孙金钜的统计,目前“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目前的创业板和科创板企业,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归母净利润等指标的同比增长率均较为突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