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专精特新企业:久久为功终成器

专精特新企业:久久为功终成器

导语: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胡旭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专精特新一词引起社会关注。从工业和信息化部权威发布的3批次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各省遴选认定的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乃至更多进入专精特新培育库的中小企业,成为各方关注和追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胡旭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专精特新一词引起社会关注。从工业和信息化部权威发布的3批次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各省遴选认定的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乃至更多进入专精特新培育库的中小企业,成为各方关注和追捧的对象。

从2011年国家提出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至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作为其中的排头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成为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领航企业的后备军,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导向。

中小企业办大事

2021年1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产业园正式启动,86个竣工投试产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约861亿元。其中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质谱产业化基地项目,将建设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新增PM2.5在线源解析质谱仪、微生物质谱仪等8条质谱生产线。

“我们用30年的科研积累,17年的创业坚持,持续突破质谱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少数掌握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器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禾信仪器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周振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主要产品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并已在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专注细分市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普遍特点。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呈现出“5678”的特征: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平均拥有有效专利超过50项。

“我们的产品之所以能够打破进口垄断,成为国产替代首选,并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因为二十多年来专注做好一件事情,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入选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希望森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公司负责人何建波说,希望森兰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已获得数十项专利技术,建立了完整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体系。

“这些‘小而美’的企业是我国庞大工业体系中的‘金刚钻’,打破了许多细分领域的国际封锁,也打通了经济循环的经脉。”四川区域发展与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智库首席专家杨继瑞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仅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特点十分突出,而且具备很强的补短板、填空白实力,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助力我国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必要的产能备份。

梳理这些企业的名单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属于制造业,尤其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汽车等领域占比较高。凸显了近年来国家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的导向。这些企业聚焦主业、做精实业,持续性创新投入大、前沿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多,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强,是制造强国最具活力的“动力细胞”。

这在数据当中也有直接体现,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编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报告》,约93%的“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四基”领域,其中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领域企业1431家,关键基础材料领域企业1149家,先进基础工艺领域企业857家,产业技术基础领域企业1163家,分别占比31.1%、25.0%、18.6%、25.3%。而从三个批次的情况来看,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领域的企业比例更是持续提升。

上述报告数据还显示,超过86%的企业至少为3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凸显产业链协同和大企业带动的特征。杨继瑞分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虽然有显著的自驱性,但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生态、营商环境差异也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离不开行业头部企业的带动和引领,只有融链成圈深深嵌入整个产业体系,才会打开更大发展空间。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早在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提出,“十二五”时期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同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将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由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开启了跨越三个五年规划的政策加持。

“十四五”时期,面对产业链补链强链、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以及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正加快向纵深推进。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聚焦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用工荒、权益保护难、市场开拓难等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加强制度性安排、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形成多维政策正向叠加效应。

同时,为进一步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精准支持,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步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聚焦中小企业发展长期面临的制约阻碍,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提出了2022年底前要落实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包括“一企一策”定制专属服务包,实施“专精特新万企行”、双向“揭榜”等新举措,以及探索开辟挂牌绿色通道、申报项目加分等扶持政策。

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支持几家民营中小企业及时申报国家级项目,我们全力协助其技术人员评定高级工程师。评定条件一点没有放宽,但评定时间比以前更加灵活。”成都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潘婧说,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当地相关部门正在加快转变服务方式,相比以前,更加注重精准扶持、定向引导。

在中央政策不断加码背景下,转变服务方式的不只有成都,全国各地均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从融资服务、资源整合、融通创新、财税支持等方面,力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如江苏省聚焦融资难题,建立“专精特新板”、设立“专精特新贷”,提供专属挂牌展示、股权托管、股权融资、转板上市等服务,目前已有4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挂牌。

又如,湖南省开展专利“破零倍增”专项行动,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通过落实专利的收费减缓、审查绿色通道、审查高速路等政策,仅2020年就支持1633家中小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破零”,其中不少被纳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

专精特新更掀起了资本市场的热浪。在A股市场,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上市公司被投研机构挨个拎出来“体检”,不少专精特新概念个股估值连续拉高。在创投市场,具备专精特新素质的中小企业也颇受欢迎。2021年9月成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被视为其主要任务之一。

多位受访股权投资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投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好的窗口期,不少公募和私募基金正在积极布局这一新赛道,投资机构强大的投研实力也将助力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与此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慢成长特点,也在倒逼投资机构“慢下来”,使其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综合来看,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了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已成为包括政府、资本市场、产业链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等在内的多方共识。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选拔认定,更是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引领各方面力量向专精特新投入更多资源。

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诺文科风机(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业给记者展示了他近期的日程安排:山东某地级市国资委领导考察企业、某大型矿山智能化通风系统机电控一体化招标、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分行广安门支行行长调研、某大型券商尽调团队入场……李宏业告诉记者,公司长期专注于矿山智能通风系统机电控一体化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是集国内大型工业风机制造商、集成商和服务商于一身的现代化双高企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国家级“能效之星”企业。李宏业坦言,自从进入荣誉榜单,来自各方的关怀、关注明显增多。

杨继瑞等专家建议,要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尊重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内在创造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机制,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李宏业等多位企业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直言,专精特新企业是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不是含着政策金钥匙长大的,关键是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专精特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盲目自大,提升竞争力必须面向国际,技术上要和国际同步、规则上要和国际相通、市场上要有国际格局、人才上要有国际视野。

李宏业说,诺文科目前是国内矿山细分领域全球仅有的两家合格供应商之一,竞争对手是国外一家老牌跨国公司。未来公司将联合产学研各界力量,努力打造国家矿山智能通风“一张网”和国家矿山智能通风新生态,立志将“诺文科智能通风产业园”打造为“世界风机之都”,在世界舞台彰显中国“风”力。

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对本刊记者强调,风口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更不是能吹出来的。伴随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话语权只能是在残酷的竞争中抢回来的。

来源:瞭望 2022年第5期 查看原文
点赞0
收藏7
李雪曼
李雪曼
用户评论
游客
发布
©2021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5013664号-1
登录 注册
登录
完成注册

快捷登录

请激活账号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的评论、编辑功能及以后陆续为用户提供的其他产品,请激活账号。

您的注册邮箱: 修改

重新发送激活邮件 进入我的邮箱

如果您没有收到激活邮件,请注意检查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