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30秒快读 一年前的今天,北交所正式开市,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自开市以来,北交所成绩斐然。12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得以上市,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近4成。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各省也卯足了劲儿,纷纷推出北...
作者|张爽
编辑|六耳
来源|直通北交所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迈出了关键一步。2022年11月15日,北交所迎来一周岁生日,正式交易整整一周年。
截至2022年11月15日,北交所已经聚集123家上市企业,累计总市值近2000亿元,累计实现公开发行融资超过235亿元。一年来,这些上市公司营收净利同比增长,研发动力显著增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更是开市时的近3倍。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争相释放利好政策、派发上市“红包”,推动当地企业北交所上市。尤其是江苏、浙江,今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领跑全国。
不仅如此,北交所也在持续落地更多政策红利,吸引力正在持续增强。
-1-
营收、净利润、研发均显著增长
从2022年半年报来看,北交所123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共计471.81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31.11%。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通过choice数据梳理发现,123家上市公司共有86家北交所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收过亿元,占比70%。其中突破10亿元的有9家,而2021年同期营收突破10亿元的仅有7家。
归母净利润方面,今年上半年123家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总金额为46.94亿元,2021年同期归母净利润为39.57亿元,同比增长18.63%。
具体来看,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公司共有29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3.58%,归母净利润在0~3000万元的公司共有83家,这与北交所为中小企业中设立的初心相符合,而亏损的公司仅有11家,占公司总数量的比重为8.9%。
净利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贝特瑞9.18亿元、颖泰生物6.97亿元、吉林碳谷3.35亿元;其余4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
北交所开市后,通过上市融资,上市公司的研发动力也在增强,2022年上半年12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20.12亿元,而2021年同期研发支出合计为15.15亿元,2022年研发同比增长了32.8%。
-2-
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已接近4成
开市一周年的北交所,在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呈现出“龙头”撬动和“反哺”作用,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北交所开市时迎来81家公司上市首秀。截至今年11月15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23家,其中2022年以来新增加44家上市公司。
这123家上市公司累计总市值达到1956.77亿元,累计实现公开发行融资超过235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1亿元。也就是说,北交所仅用相当于一家大型企业公开发行的融资金额,为1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汇聚了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顺势而为,拥抱资本,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了快速发展。
早在去年北交所开市不久后的11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就曾向媒体介绍:“(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截至10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已有超过八成的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总数增加近3倍,占比也接近4成。
另外,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约429家,其中在审企业133家,在辅企业296家。
这一年,作为北交所上市“后备军”的新三板也借此东风,逐步改变了此前乏人问津的窘境,奔向北交所的创新层“后备军”越来越多。目前,新三板创新层公司近1700家。一年来超过300家企业申报挂牌,同比增加了两倍。
-3-
苏粤京鲁继续“领跑”全国
随着北交所的开市,中国资本市场开启了沪深京三家交易所的新阶段,也激发了全国各地把握北交所机遇,推动当地企业上市的热情。
作为北交所大本营所在地的北京市,自然不会错过北交所这一资本市场的重大机遇。
北京市各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给予企业挂牌、上市资金支持。
比如,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通知,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发展,对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市区两级均给予资金支持。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北京之外的一些省市也为“北漂”卯足了劲儿,纷纷推出鼓励本地企业在北交所IPO的政策“大礼包”,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山东等地区表现尤为积极。
在北交所开市前不久,江苏就出台了《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鼓励企业上市。同时,江苏各地市也拿出了一系列诚意十足的一揽子政策。
比如江苏苏州明确提出了实施“育林计划”和“参天计划”,对优质科创型、创新型企业从“拟上市培育阶段”到“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阶段”提供全周期的政策扶持。
广东也不甘示弱。这一年来,广东省新增加了5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累计达到15家,赶超了北京(12家),位居全国第二。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与广东省对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的政策扶持不无关系。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梳理发现,总体来看北交所上市公司已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上海、安徽、河北位居前10。
前三甲的省(市)的排名与一年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而且此四大经济发达的省(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合计达60家,占比49%,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北交所开市日上市公司数量对比,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南的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居前,江苏、浙江分别新增了9家和8家,而广东、山东、河南各新增5家。
-4-
利好政策正接踵而至
上市公司的蓬勃发展、市场的不断壮大,离不开制度的持续创新。在开市一周年之际,北交所接连重磅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先是在11月4日发布“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股名单及落地时间表,紧接着又在11月11日出炉融资融券细则。这意味着北交所向沪深交易所看齐,“两融”业务正式开闸。
“北证50成份指数”将于下周(11月21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北证50样本股按照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选取排名靠前的50只证券,兼具代表性与成长性。
首发样本股总市值占比71%,营业收入、净利润、研发支出占比均超65%,分布在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16个细分领域,前5大权重股分别为吉林碳谷、连城数控、贝特瑞、颖泰生物、诺思兰德。
第二项改革创新措施是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11月11日,北交所发布了《北京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细则》(以下简称《融资融券细则》,配套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业务指南》。
融资融券是证券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际证券市场中较为成熟的交易方式。北交所推出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丰富投资者交易策略,满足投资者多元交易需求,促进市场价格发现,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
此外,北交所在制度方面还具有自身独特性,上市审核依托于新三板与北交所一体化发展、层层递进的结构。“一体化发展”使得企业挂牌新三板之后,可以“边融资、边规范、边发展、边上市”,大大缩短上市时间。
正得益于北交所审核的前移化和并联化,今年北交所缩短了IPO审核流程,发行上市审核呈现了“加速度”,频现“百日过会股”,最快37天过会。
比如,华岭股份(430139.BJ)、中科美菱(835892.BJ)仅用37天“神速”过会,刷新了北交所最快过会纪录。同时,也创造了A股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快上会速度。
此外,北交所正在研究实施“领航计划”,帮助优质企业上市预期“更明确”、上市时间“更快速”、上市过程“更顺畅”,真正实现优质企业挂牌12个月后可以12+1、12+2“直通北交所”。
也就是说,在“领航计划”的助力下,企业有望实现最快13个月完成挂牌新三板并成功登陆北交所上市。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北交所的政策红利仍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还将有更多政策红利陆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