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30秒快读 数据显示,ChatGPT平台访问量从1月的环比增长130%,到2月与3月的60%左右,再到4月接近跌破10%。而5月仅增长不到3%。与此同时,用户平均访问时间从8分32秒下降到7分48秒。这一停滞的趋势意味着,ChatGPT的用户增长达到了瓶颈。 奇绩创坛创始...
作者|史慧芳
编辑|六耳
来源|创头条
昨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
展会上,30余款大模型集体亮相,商汤日日新、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阿里云通义千问、京东云言犀大模型等汇聚一堂,群“模”璀璨。
事实上,自ChatGPT发布以来,通用大模型开始井喷。无论是大洋彼岸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还是国内阿里、百度、科大讯飞等纷纷推出自家的大模型。
与此同时,不少已经退出江湖的互联网大佬也激灵起来,王慧文、王小川、张一鸣等披甲上阵,堪称AI圈的“诸神之战”。
然而,就像任何好戏都有高潮和低谷。才半年过去,AI就有了退潮的迹象?甚至有人放言“五年内就没人用了”。
或许,就像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一样,AI也要先冷静一段时间?
-1-
刚火半年,AI就要退潮了?
几个月前,ChatGPT横空出世,一举成为科技界最闪亮的星。
这个由OpenAI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纷纷投身其中,体验这款有趣且极具人性化的聊天机器人。而ChatGPT也不负众望,迅速积累了上亿用户。
国内创投圈也为之沸腾,掀起了一股围绕AI大模型创业的热潮。
王慧文拿着5000万美元创立光年之外,要打造中国的Open AI;字节跳动的张一鸣连夜阅读论文,亲自带队研究大模型;知名投资人沈南鹏亲自约见一些大模型创业者;为了更好地研发360智脑,53岁的周鸿祎要去清华大学读计算机博士……
在二级市场上,大A股股民更是合力把很多AIGC概念公司买到封上涨停板,创造了不少财富神话。
但就像任何好戏都有高潮和低谷,眼下大模型的热度似乎正在消退。最明显的例证是,这次引爆AI浪潮的源头——ChatGPT似乎涨不动了。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OpenAI的网站访问流量没有再继续增长。
ChatGPT平台访问量从1月的环比增长130%,到2月与3月的60%左右,再到4月接近跌破10%。而5月仅增长不到3%。如无意外,6月的ChatGPT访问量环比增长可能为负数。
与此同时,ChatGPT用户平均访问时间从8分32秒下降到7分48秒。
这一停滞的趋势意味着,ChatGPT的用户增长达到了瓶颈。
其实,不止ChatGPT,整个行业的景象也发生着变化。
近两个月以来,不管是社交软件中的隐藏“王者”Discord,还是百度的类AI产品周访问量都在趋于稳定,甚至有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的AI热潮也正在褪去。
6月26日,有媒体引述的一项最新追踪数据显示,中美的AI概念股都开始下挫。
中国A股的AI概念股一周内下跌4.7%,超20只个股现跌超10%。而美国AI芯片股英特尔、AMD等巨头也一度处于六连跌的状态。
全球AI概念股集体“历劫”,与减持事件的集中爆发有关。
昆仑万维一度被炒成AI板块中的“当红炸子鸡”,其背后大佬周亚辉前妻李琼却计划在“山顶”套现20亿元,带崩了大A股整个TMT板块。
美国人的吃相也不好看。算力龙头英伟达,被资管机构大幅减持。此外,两名董事会成员总共减持超1亿美元。
还没等到AI改变世界,大股东们率先套现致富了。
在一级市场,中国和硅谷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有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至今年5月上旬,美国AI领域发生超过520笔种子轮、天使轮融资项目。但五个月内,中国AI领域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只有30件左右,总额估计不到100亿元。
作为国内大模型创业的代表公司,光年之外被认为是拿钱、招人进展最迅猛的一家。
但不久前,王慧文出师未捷,抱恙离岗,并辞任董事、创始人兼CEO。最终,光年之外被美团接手。
光年之外的境遇,无形中加重了市场对国内大模型甚至AIGC创业的疑虑。
-2-
像互联网“泡沫”重演?
不久前,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在一场辩论会上预言说,“五年内,就没人用ChatGPT了。”
ChatGPT用户增速放缓、二级市场陷入了疲态、国内一级投资人谨慎“入局”大模型,AI创业似乎“道阻且长”。
事实上,如今AIGC热潮消退,看似突如其来,实际上却是AI行业整体趋势的一部分。
ChatGPT刚发布就席卷了全球,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但真正将其当做日常工作或生活工具的用户并不多。
不少人可能只是偶尔“调戏”一下这个AI,享受它带来的新鲜感。但当新鲜感消退,用户增长势必会放缓。
除了当前大模型普遍与用户需求的错位之外,监管也是大模型创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斯克再谈“人类要加强AI监管”。
事实上,马斯克在很多场合一直强调,AI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控制人类的潜力,且认为“人类要小心”。
一旦监管收紧,很多创业公司都无法应对风险。
尽管各种原因导致大模型热度的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AI没有发展前景。
有人认为,当前AI的处境,与千禧年间的那场互联网泡沫危机很像。
2000年前后,互联网也曾席卷全球,各路资金争相涌入,概念股涨势迅猛,初创项目遍地开花……到处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这股热潮很快变成了一场互联网泡沫,投资者损失惨重,许多初创企业破产。
那时候,多数企业停留在讲故事阶段,各项应用并不成熟,许多商业模式未得到验证,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十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互联网行业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增长。
如今的AI与当年的互联网一样,甚至是个更具颠覆性的存在。
有投资人认为,这波AI浪潮不同于元宇宙、区块链等短暂风口,它有长期价值支撑,会是未来十年的机遇。现在只是开端。
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技术或市场必然存在泡沫,这也不一定是坏事。
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认为,当前AI大模型时代还处于早期阶段,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泡沫破裂将是必然现象。在泡沫破裂之后,新一代更强大的企业将从破碎的泡沫中崛起,占据产业制高点。
三六零董事长周鸿祎也认为,“有泡沫总不是坏事,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入。”
虽然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语境识别能力不尽人意,以及学术鉴别能力不高等问题,AI的实际表现还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
但仍有一些大模型已经快速渗透到各相关行业,替代了大量的初级图片设计、文本写作等工作。大家更应该关注大模型应用创新的价值和想象空间。
-3-
向垂直大模型场景前进?
在刚过去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30多款大模型汇聚一堂。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通用大模型外,中小厂商面向细分场景推出的垂直大模型同样“百模齐放”。
无论是大厂,还是垂直厂商,AI+行业解决方案已是标配。通过采用更精准的行业数据,更低成本解决特定应用场景内的特定问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月底,知名投资人朱啸虎与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之间曾发生一次激烈争论。这场论战引起了圈内高度关注。大模型表面狂热之下,却也矛盾丛生。
朱啸虎认为,大模型不利于创业。国内适合做通用大模型的只有BAT之类的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没数据、没产品、没场景,很难在大模型领域取得成功。
傅盛则认为大模型催生了很多新的架构在大模型之上的机会。
“交锋”之后,朱啸虎在朋友圈中详细解释自己的观点,“不要迷信通用大模型”。
他下了一个明确的论断,“今年下半年,所有的独立大模型公司都要往垂直走。”
多位创业者表达了相似观点:能跑出来的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很可能是垂直整合型。
举例来说,很多大模型因为缺少一个垂直领域场景输出,无法得到投资机构的支持。而王小川做大模型,投资人拿着一大笔钱要投都被拒了。
有分析称,王小川的大模型被投资人看好,是因为找到医疗和教育的大模型应用场景。
目前,这轮AI大模型热潮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拼的不再是技术,也很少提及“和ChatGPT差距”这类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大模型应用、产业生态等当中。
“通用大模型可以在100个场景中,解决70%—80%的问题,但未必能100%满足企业某个场景的需求。”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如此说。在他看来,通用大模型有很强的能力,但并不能解决很多企业的具体问题。企业基于行业大模型构建自己的专属模型,也许是更优的选项。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认为,通用智能在三五年就会把人类存量的数据和知识吃完,接下来就靠在新的场景里带出增量的数据飞轮持续投喂。谁率先找到那个场景,让AI改变这个场景的效率和体验,让赚钱、赚数据、赚知识这三个飞轮同时转起来,这个垂直方向就会是谁的。
如今国产大模型即将破百,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繁华景象。
只是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也会有一轮“百模大战”,又有多少国内大模型会“死掉”,消失在竞争中。
.END.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