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MUJI这种代表一类生活方式的生活集合店的逐渐增多,丁勇也在尝试进行设计师的合作和供应链的对接。
“现在的趋势就是不要想着一个人挣光所有钱,设计师、工厂、零售都有自己的优势,分享出来,然后比别人做的更好、更快。同时必须快速反馈,这才是效率更高的服装模式。”这是服佑CEO丁勇跟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聊天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在服装领域里,设计师直接对接到用户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众多电商平台比拼的点一度在于谁家的设计师比较多,或者说拥有的设计师资源就可以当做行业壁垒。从家装领域、服装领域再到艺术品领域,需要创意的产业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竞争力。
服佑一开始的出发点也在于设计师,去年8月建立了面向C端的电商平台,口号是让设计师专注设计,生产环节和电商环节都由平台代为处理。一手抓两种服务,服佑10人的团队自然面临着两头都做还都要做好,一口吃不出大胖子的矛盾。在两者中二选一,是丁勇让团队节奏更稳健时必做的选择。
所以,当我们看清设计师电商面临同质化的竞争,仅依靠拥有不同目标人群这一点难以将他们彻底区分开时,服佑选择了先做所有设计师都必须面对的更紧急的供应链问题。
最常用的例子,就是服装业内时不时被拿出来点评的时装巨头Zara,一分钟制造1万8千件衣服,这些衣服根据订单被分散到全球各地,仍然可以做到几乎零库存。
而服佑最靠近的品牌红领,在高端定制领域行军20年,值得一提的还是堪称电子厂标配系统的供应链。
那强大供应链背后到底需要什么,丁勇说,一是货源,二是效率。
服佑地处上海,除了背靠柯桥这一全国知名纺织市场的明显地理优势,上海服装集团的入股也让它增强了底气。
“每家工厂其实擅长的领域不一样,要把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你就得摸透每家厂的特色。”丁勇说。具体到操作上,在了解到工厂擅长的面料花纹和样式之后,服佑自然的建立了自己的系统和数据库,可以对不同代工厂进行标签分类,方便预匹配和物流轮转。
当然,精力从2C转向2B,并不意味着服佑完全抛弃了销售渠道。跟线下店铺合作展示设计师的作品、设计作品在店铺之间轮转保证不同区域对服装的不同喜好,服佑的系统在精准的追溯消费者需求的细微变化。
说到服装,不得不谈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流行。除了供应链的快速支持,一件衣服要刚好穿到心坎上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就如同被大众熟知的崇尚更轻消费群体的快时尚品牌Zara、H&M,一大批设计师平台也瞄准了工作3-5年的年轻白领阶层。这个阶层的消费者有消费能力、在不断尝试适合自己的风格,同时还是赶在潮流前方的生力军,似乎没有道理不选择这一批钱更好赚的消费者。
丁勇给了思达派一个理由。
“服装行业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百年老店,因为最难的就是保持跟潮流的稳定性。当你服务大量的青年人群,如果以五年为一个时尚观念,当你最火的时候可以覆盖五年的需求,但五年之后,你的产品能不能符合成长起来的下一代的用户需求?年龄层的差异决定了对潮流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对市场的要求就会很高。虽然初创公司要有爆发力,但也要有后劲。”
所以服佑和其他同品类电商不同,它瞄准30-45岁的人群,这群人对面料、对廓力挺的追求有消费共性,更理性的同时也愿意尝试,伴随着更多的线下体验。就好比香奈儿和Gucci总会有卖场,丁勇认为服佑就在服务这群对生活方式有特定追求的人,有符合年龄的时尚设计师,还可以进行微调版的个人定制,这是服佑自己的产品特色。
而且,随着MUJI这种代表一类生活方式的生活集合店的逐渐增多,丁勇也在尝试进行设计师的合作和供应链的对接。包括给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平台提供供应链服务。“现在已经有人不断注册设计师,我们现在有60个,今年目标是100个,你看D2C也是200个设计师。不会贪多,我们做的很多设计师宣传和线下的秀和沙龙,更多的人暂时也服务不了。”
至于投资给服佑带来的影响,丁勇认为这只是发展速度的问题,如果新一笔投资进来,会在北京上海美国三个地点开设20家合作店。如果暂时没有,那10家店就是他现在的心里预期。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作者:三白;投稿邮箱:ganhuo@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