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一件事,你不确定是100%应该做的,就可以先放到一边。
先举一个正面的例子:
乔布斯病逝已经5年多了。大家都说乔布斯很伟大。如果我们现在随机采访几个他身边的人,他们不必事先串供,都会说出乔布斯的二三事,我们会发现,他们说的乔布斯,和大家认为的乔布斯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如果我们采访甘地或者迪斯尼的后人、朋友,可能也会得出和书中介绍相近的结论。
再举一个反例:
林丹的好男人“人设”因为狗仔队的偷拍一也无所遁形,郎咸平的精英形象也因为小三打官司和正牌夫人现身说法而崩塌。纵然之前有捷径达到了别人没能达到的高度,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在过去,媒体的内容和渠道都被垄断的时候,很多负面的内容可能无法暴露出来,即便有个别人说,也没有办法造成实际影响。所以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算是赶上了好时代,要是搁到现在,指不定后果是怎么样的。
以上说的就是伟大的品牌和普通品牌之间的差异。只不过,在当下这个全新的时代里,那种普通品牌不大可能依靠过去的方式生存下来了,未来,知行合一,是必须的选择。
据说,马化腾有一秒变傻瓜的能力——就是一下子变成最普通的用户,来感受自己的产品有什么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检验自己的能力。
但是,现实中的创业者通常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网上的负面评价,更多的反应可能是骂几句傻逼根本不懂得我们的伟大深意。曾经有一个创业者告诉我,如果网上有人骂的话,最开始要好好维护,让他们满意,等到人多了他的声量小了就不用再管他们了。
很大程度上,我能理解这些创业者。首先,一个创业者很难跳出自我,去审视这个产品。一秒变傻瓜,这种事真的很难说到做到;其次,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千辛万苦,必须相信自己在智力、能力、执行力等各个方面优于他人,用来支撑自己。当外界反馈来临时,我们也会以对方的无知来安慰自己的努力。
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别人只关心产品好用不好用,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辛苦不辛苦。但是,如果到此为止,那么我们的品牌可能永远也无法形成。因为我前面也说了,未来,品牌和产品是一体两面,已经无法分开了。
那么创业者,你能不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用普通人的方式把你的产品讲清楚呢?不是告诉家人你们不是目标用户,你们不懂。而是像普通用户告诉普通用户一样,说明哪个牌子是干什么的。这是做品牌的重要前提。如果你不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理解你的产品,你的品牌就无法形成。
很多人都不大理解“少就是多”。这句话在所有的领域都适用。在品牌建设这个领域里,它的含义是:少做,做正确的事。
创业我们能做的事太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是如果做的事不符合品牌定位,或者没有理顺逻辑,反而让大家困惑。
以小米为例,小米开始做手机,后来又说不是手机是电商,然后说学习无印良品还有某个知名超市。我们知道小米,但其实大家都说不清楚品牌到底是什么。
怎么确保品牌清晰呢?不是多多做事,多多发文,而是尽可能少的做事,做100%正确的事。如果一件事,你不确定是100%应该做的,就可以先放到一边。把该做的事做好。这样对整个品牌有非常大的帮助。
可能有人对刚才那一点有疑惑。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开头讲的例子。林丹的“人设”是好男人,那么除了明确的不该做的事以外,有人喜欢他这件事,不确定应不应该回应,那么就不应该回应。不知道该不该出轨,就不要出轨。
特朗普能当选总统,除了他本人就是这样的大嘴巴以外,还因为他知道大家就喜欢他这个“人设”。他虽然是亿万富翁,但确实中下阶层的代言人。因为他这个“人设”,普通民众把他选出来称为总统。
如我所说,在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时代下,人人都对一个新品牌的崛起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再把品牌和产品孤立来看。
这时候,当我们要塑造品牌时,就必须要让品牌能够和产品和创业团队的行为保持一致性,无论哪个环节来看,产品的整个人设都是一致的。这样,企业的媒体形象才不会被“解构”。
所思、所言、所行都是一致的,并且符合产品的品牌形象,这是未来塑造品牌的唯一做法。换句话说,以前可以说一套做一套,现在创业做品牌则必须做到:由内而外、知行合一。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赵博思,联系请戳lizhigang@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