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系统的商业理论课程是把人固定在某种规律性思维上,但规律性思维恰恰是做生意的大敌。商业学习永远不是面的学习,而是点的学习。有时面学得越清晰,点的突破能力就越差。任何人照着死板的商业原则模仿,都不可能创业成功。
系统的商业理论课程是把人固定在某种规律性思维上,但规律性思维恰恰是做生意的大敌。商业学习永远不是面的学习,而是点的学习。有时面学得越清晰,点的突破能力就越差。任何人照着死板的商业原则模仿,都不可能创业成功。这几年新东方变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第一点思考:
痛点在哪里?
做生意首先要解决痛点,创业者要根据痛点来设定商业模式。痛点是什么?就是客户的需求。
寻找真正的客户需求
当初我做新东方时,面对的是出国需要考托福或GRE的学生。他们的痛点是什么?得高分。怎么得高分?核心要素是顶级老师和顶级教材。
我发现,教材问题不难解决,美国人考试的全真题目就是最好的教材;但老师问题就不一样了,当时全北京三十多家培训机构的老师,要么是中学老师,要么是大学老师,没接受过讲考题的培训。这些老师教的结果是:学生拿不到高分或高分不明显。
新东方第一期班,用了不少北大的老师,我也给学生教课。结果,选择听我课程的学生考的分数,比起那些跟着其他老师学习的学生明显较高,甚至后来听我讲课的学生达2000人,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培训新东方第一批老师。后来,新东方老师按照我培训的方式上课,解决了学生的痛点。
因此,当时新东方仅用了3年就统领了全国所有国外考试市场,能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学生的痛点:最顶级的教学资源。
此外,我们还解决了另一个痛点。对学生来说,漫长的托福、GRE考试是一种折磨,如果老师再一本正经讲解每道题,毫无疑问是在学生痛苦之上又撒了把盐。所以,我要求所有新东方老师讲课时必须幽默,必须带有人的气息和励志气息,把很难、很严肃的课易化,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结果,有许多学生来听课,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觉得老师讲的好玩、水平高。
痛点是否真实
3年前,新东方出了些问题。一些管理者认为新东方要想极速发展,不能光靠教学质量,因此他们定了个构建性战略。比如某学校今年要增长50%,于是便计算增长50%需要开多少教学点,以至于一年内新东方增加了两三百个教学点。又招了1万名未经任何培训的老师,然后,开始做大量营销招收学生。为了冲收入,甚至不断提高各门课程的价格。
结果,虽然一段时间内新东方收入暴涨70%,但后来却收到大量家长和学生的退款要求。因为我们光建了教学点、光顾做营销把学生忽悠进来,却没有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合格的老师。家长交钱到新东方至少都有一个要求:比公立学校老师上课水平高。然而当时新东方招的一大批老师,既没教学经验,也没好的背景。
新东方开始出现崩盘效应:家长退费、口碑下降……2014年底,新东方总收入只增长14%,净利润率下降8%,更严重的是学生人数减少11%。管理者看到学生越来越少,又开始“忽悠”家长1对1教学,甚至有些教学点为了留住学生,一下收取3年的高额学费。
2014年底,我发现如果再不停下来,新东方会越来越差。一旦教学点质量差,3年之内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老百姓上一次当,3年之内绝不会再信你。
于是,我狠心大变革管理团队,组成新的核心管理队伍,并在所有大会上强调教学质量、研发教学产品,而且严格限制1对1业务。
2015年初,我告诉所有新东方员工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所有考核必须把收入和利润指标去掉。结果,财务部和预算小组找我说:一年抓管理者的指标就有多少收入、多少利润,现在不让管收入和利润,还要财务部和预算小组干什么?
第二件事:人力资源对关键人物的考核体系,严禁使用任何收入和利润数据。人力资源说,那该考核什么?我说,考核能让新东方走向健康轨道的指标。
什么叫健康轨道指标?
第一,学生人数增长,而非收入增长。
第二,老师素质提高。如何考核?比如教这门课的老师,必须考到一定分数之上。此外我还要求,2015年新东方教师队伍中211、985毕业的必须占到40%,2016年调到65%,今年调到75%。
第三,在考核基础上,给老师加工资,不合格的老师全部淘汰。
第四,客户满意度、客户推荐率。
不过,我也有所担心。我当时预计虽然新东方不会倒,但至少两年内收入和利润上涨会比较艰难,因为夯实基础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其实当你把事情做对的时候,好事比预想的来的快得多。不到3个月,家长发现新东方老师教课水平提高了,于是陆续把孩子领回新东方,不到半年,学生人数上升。2016年初,公司收入增长25%,利润增长4%,股票升到四十多美元,新东方“起死回生”。
到今天,新东方股票接近80美元;市值从当初约30亿美元到今天的130亿美元;总收入从2014年底60多亿人民币到今年130亿元。这就是企业发展的正常之道,只有真正抓住客户痛点,才能长远发展。
在解决一个痛点时,不能创造别的痛点
三四年前,教育领域出现了O2O或C2C热潮,最热闹的模式是什么?建立一个平台,老师在平台上上课,学生和家长到平台寻找匹配的老师。
当时,我想了想决定,新东方不这么做。虽然这一模式解决了一个痛点:老师上门服务,家长不用送孩子到教室,省了许多时间,但却创造了几个新痛点:
痛点1:如何从几十万老师中找到水平最高的?家长无法快速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
痛点2:老师到家里,孩子与老师相处是否安全?老师人品是否过关,是否会给家庭带来安全风险?
痛点3:新东方每小时收学生300元,老师拿100元。如果上O2O或C2C平台,平台只抽取10%,家长每小时只需交250元,老师还能多拿钱。但后来,许多老师发现这事挺累的。为什么?比如某老师4点要到A家教孩子,5点要到B教孩子。但从A家到B家打车费100元,路上还要花2个小时。
痛点市场是否足够大
有些人虽然找到了痛点,但痛点市场不够大,痛点不够大的市场不是创业者应该干的。如果你想做一家上市公司,一定要找痛点足够大的市场。
前两天,有一个创业者说想做一个翻译平台。我说,虽然这件事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痛点,但你还是别做了,因为首先翻译家水平无法判断,高水平的翻译不缺活儿,不需要到平台上对接需求。其次,多数B端公司都会委托给固定的专业翻译公司,不需要在平台上找个人翻译,2B翻译平台这个市场本身并不大。
第二点思考:投入和团队
创业是一场冷静投入和计算的过程
人一生的时间、金钱是有限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做出了无限的事情。所以,创业一定是一场冷静的投入和计算的过程。
当初,如果我把新东方单独交给王强和徐小平,他们是做不起来的,而我之所以能做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是农民出身。尽管农民有眼光狭窄的缺点,但也有一个优点,那便是善于计算。正是因为中国农民善于计算,农民出身的人创业不会乱来。当然,农民有狭隘,所以我需要王强、徐小平这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非农民出身的人一起合作。
金钱、时间、精力、能力的投入
很多人创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金钱、时间、精力、能力的投入,不进行计算。迄今为止,我加上洪泰基金共投资了三百多家公司,死了几十家,这些公司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乱花钱。公司在下一个融资点还未出现时就把钱花完了,没把步伐迈好,没有计算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二是多头投入导致精力分散。比如给他一笔钱,他应该好好打磨产品,但却又投放市场费用,又投放销售费用,产品仍然很烂,不能得到市场认可。
我们头脑中要有一个概念:花出去的钱,都要计算。
团队的构成和团队的搭配
团队构成最重要的是抓入口,而不是抓培养。刚开始创业时,宁可一个人干,也要谨慎找人。你可以让人帮你干,但千万不要让他们随便成为你的合伙人,你的合伙人一定是能帮你打天下的人。
新东方前4年就我一个人干,虽然当时也有三十多个老师,但他们不足以成为我的合伙人。因为我对合伙人有标准:眼界比我更开阔,思想比我更先进,而且必须是国外回来的。
新东方为什么能做这么大?和团队的投入和搭建有很大的关系。我把王强、徐小平从国外请回来,他们跟我没有上下级关系,敢说真话,敢改变新东方的运营原则。虽然他们不是管理出身,没有管理理念,但毕竟在国外呆了七八年,对英语、西方文化的理解都比我强。我知道新东方的发展要靠高人,不是靠老师。老师可以换,但这些高人不能换。
第三点思考: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
激情+冷静
创业者一方面要对自己做的事有激情。比如,我对教育这件事本身是有激情的,我走上讲台就会忘掉自己。另一方面也要足够冷静。当你真正投入财力和人力的时候,要非常理性地思考这样做是否安全。
自信+谦卑
一方面你要对自己做的事充满自信,有理想主义情怀,让所有人觉得跟着你干绝对能成;另一方面你也需要谦卑,面对新的技术、创业合伙人、客户,为人处事要谦卑。一个人谦卑对外不会惹麻烦,对内也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处理核心问题。
个人英雄主义+集体荣誉
创业者要树立个人英雄主义形象,这样才更能够树立威信;不过,你也一定要有集体荣誉,让利于人。我在新东方的股份从一开始的100%让到15%,我觉得挺好。
偏执狂+格局王
偏执狂很好,偏执能起到真正让事情做大的作用;但是偏执不等于狭隘,一定要有格局。
洞察能力+专注力
对于业务发展、市场等要有洞察能力,要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多元不是一开始就多元,许多创业公司收入总量也就几千万元,但却做了六七个不相关的业务。其实,当你做到几个亿的时候,再考虑做相关的第二个业务会比较好。
化建设能力
文化能力要反复讲、日日讲,而且还必须天天放在行为中。新东方每次文化建设我一定亲自参与,为什么?因为这样能够跟大家融为一体。
第四点思考:高科技与创业的关系
高科技带来巨大的商业模式的变迁,蕴含了巨大的机会
教育领域出现的Vipkid(一家通过北美外教1对1在线教授美国小学课程的少儿英语公司)等外教线上口语,虽然没有颠覆线下模式,但却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让几万公里外的外国老师给中国学生上课,这种模式,创造了新的机会。
不要把高科技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科技永远不是障碍,科技背后的内容才是障碍。为什么教育领域的公司现在很多倒闭了?理由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科技是一切,但教育领域中内涵和质量才是一切。
商业的本质和高科技无关
当你理解了某个领域的商业本质以后,要考虑用现代化的技术到底能不能把商业本质以最短的路径、最小的代价实现得更好,甚至把大公司颠覆掉。我始终相信,商业的本质不会变,人们内心的需求不会变,你只需要实现人们的需求。
来源:中国商业期刊(中国商人杂志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