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法 > [创头条观察]再见!所谓“共享经济”

[创头条观察]再见!所谓“共享经济”

导语:其实在共享经济刚出现的时候,赵博思就质疑过一轮了,没想到后来共享经济这么坚挺,愣是坚持到了今天。所以今天创头条(Ctoutiao.com)撰稿人就再整理一遍,和共享经济说再见。 有人说不对,滴滴、Uber和Airbnb活得都还不错呢。但是他们还是共享经济吗?Ub...

其实在共享经济刚出现的时候,赵博思就质疑过一轮了,没想到后来共享经济这么坚挺,愣是坚持到了今天。所以今天创头条(Ctoutiao.com)撰稿人就再整理一遍,和共享经济说再见。

有人说不对,滴滴、Uber和Airbnb活得都还不错呢。但是他们还是共享经济吗?Uber和滴滴只不过是新式的租赁服务罢了。滴滴拉客抽成和过去的出租车没有什么本质不同,Airbnb的本质则是日租房,依靠社交货币和高客单价维持运转,应该说做得还不错。但无论哪种,都不足以说这是共享经济。

如果我们把“共享经济”这四个字换成小本经营,不要标榜共享经济的革命性作用,而是作为主流经济的长尾补充,或许我们会更加清晰的意识到:共享经济本质上就是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

上篇:伪共享经济的狂欢!

在中国,“共享经济”基本上都名存实亡。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共享经济属于典型的规模不经济。共享经济的核心是长尾、低频;共享的核心是互通有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享经济的模式是和其他经济模式相背离的,即:规模不经济。

共享经济原本就是、也只能存在于长尾市场,通过共享解决问题。以单车为例,10000人有需求,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共享单车自我循环的单车大概是100辆。这样才能让单车一天的使用率在10次以上,同时可以确保单车在任何时候都有需求。如果数量太低虽然赚钱但是总数不够。如果数量太高每天单车使用率大幅下降,而且因为无法自我循环——所谓自我循环就是这些需求会集中在几个固定的点,比如地铁站,这样为了达到使用率,就必须不断的把自行车运到地铁站。这个需求有没有?有的,但是这样做虽然会得到用户的喜欢而且得到足够多的流量,但是其自身的模式本身就不成立了。所以这是典型的规模不经济。但是我们现在的创业者一拥而上,变成了规模不经济。这些企业能幸存的唯一原因可能就是风投。而风投投资是有安全边际的,如果你没能数一数二,那就必须要卖给数一数二。

可问题在于,数一数二也没有规模下的新模式。共享经济听着好听,看着热闹,但是他们的投资人也承认目前没有想好模式。那为什么获得了大量融资呢?我认为腾讯和阿里的背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他们之所以背书,是因为他们希望共享单车能够解决线下支付、在线信用等方面的营销、推广。之前滴滴对于他们线下支付业务的推动,比任何营销推广都有效,可以说投资是非常值得的。现在大家走到哪都不用带现金,应该就是当时那一拨带来的最大的效果。这个投资本身有利可图,而非说明阿里和腾讯想明白了共享经济的前景。

共享充电、共享汽车就更是如此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如果是汽车厂商的话,可以利用闲置资产,同时做品牌宣传,怎么看都是用户的长尾效应和公司的闲置资源结合带来的双赢。但如果第三方创业这个模式就很难成立,比如友友用车的倒闭。

随着科技巨头们在线下支付、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成熟,他们将不再进行“精准营销式的投资”,共享经济比此前更快的遭遇到了瓶颈。而如果资本不再输血的话,共享经济将会再次回归到长尾市场里,做租赁市场的“有限颠覆者”。

1、先谈谈共享单车

在去年,最开始的时候我说,共享单车的核心是现金流。后来现金流模式受到打压,但是依然是这个模式得以持续的重要的方式。

自己的自行车成本100块,而且想骑就骑,可以用几年。共享单车呢?每天两次就是2块钱,一年下来,500-600块钱花进去,车还不是自己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一定能找到自行车。很多人都有自行车,现在把自己的自行车放在家里,然后出去花钱骑车。而且,这些单车根本就不是共享经济。本质上就是租自行车的,叫共享是不是牵强了点?

偷盗解决不了,乱停乱放解决不了(固定停车点一直都有,也不可能解决随处乱放),崽卖爷田不心疼,现在的成本都是由风投支撑的。

要么提高效率、要么创造价值、要么节约成本、要么优化体验。我们来逐一对比,看看共享单车到底改变了啥?

提高效率?目前在投资人能看见的地方,都投放一点自行车。但是整体而言,就算有一家垄断了共享单车市场,也不可能做到随时找到共享单车。

创造了价值?并不然,自行车其实是快消品,经常骑自行车的家里一般都有自行车,只不过现在自行车放在家里,改骑共享单车了而已。

节约了成本?如果每个人经常骑自行车的话,要不了多久,大家就会发现共享单车的成本远远大于每年买一辆自行车或者每年买几辆二手自行车不断的丢。

优化了体验?经常找不到,退款不及时,所有的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个市场并不真实存在。

这个游戏里一定把押金收益放到了自己的户头,然后把政府接盘放进了结果。但政府的出发点是民生,而非让公共空间混乱。

因此,这场狂欢当然不是属于大众的,它属于那种心思敏捷,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创业者,依靠快速执行力迅速起量,然后找到追风口的投资人拿到钱“过把瘾”。如果能卖给巨头们当然好,卖不掉也没关系——上市肯定是没戏的,想不明白为啥投资人会像过江之鲫一样,投这样所谓的风口。

2、过早扩张之死

如果将来自行车必须指定地方停放,找车和停车都不方便的话,大家还会这么热衷共享单车么?

和大学校园不同,共享单车在社会中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出门就有、到地儿就扔这是共享单车当下最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剔除了这个概念呢?

共享单车本质上就是自行车的网络自助租赁,就算有一天有一家一统全国平台,也仅仅是省去了具体的租赁办公地点,虽然表面上优化了消费者从租赁到还车的过程,但也同样增加了找车、修车和存车的成本。整个社会为此投入的整体成本非常高,而且这时的共享单车不仅不环保,还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污染,以及占有了消费者押金等成本。

创业导师Paul Graham说,产品/市场匹配(PMF)是成功的关键,而“过早扩张”(比方说在找到PMF之前花费了过多的钱在增长上面)是初创企业失败的罪魁祸首!共享经济在中国,根本没有找到PMF!

在没有找到PMF之前,投资人就用钱砸着创业者快速扩张,最终的结果是把创业者变成了“科技巨婴”,无法后退修补基础,也无法前行看清道路。

因为没有PMF,当市场出现了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创业者时,中国投资人希望快速催熟,完全占领市场。因此,在没有找到商业模式时,投资人就会大把撒钱,希望垄断行业。

但这个漏洞会给其他参与者机会,因为没有找到商业模式!这就是全新的山寨模式:虽然领先者还没有找到它们的商业模式,但是山寨者的商业模式却很清晰:卖给领先者赚一票;或者拖垮领先者自己来。

竞争者根本不会顾忌商业模式,竞争者只需要看到领先者的野心,抓住其没有商业模式的漏洞,然后用更低的成本更不完善的逻辑野蛮抢占市场,破坏领先者的节奏。因为它不用考虑长期战略,而且中短期的所有地方都可以大幅削减成本,所以这些项目一开始出来就是用来卖给领先者的:如果你不收购我,你就没有办法停下来建立商业模式,我就足以把你拖垮。我拖垮了你无所谓,但是你呢?

鼎晖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功权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模式,因为资本进入的态势和整个行业形成的组合——本来是出租业务,最后却变成流量入口。大家不惜代价地去做,相当于大家把这个结构、状态做成进退两难的地步。王功权甚至认为,“共享单车”作为一个商业模式本身是不独立的,它必须跟其它东西再叠加,在叠加过程中,它是一个主动的角色还是被动的角色,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叠加,都很难讲。叠加后,它会不会仅仅变成是中间的一个工具或环节?那么它的价值是否还会这么大就变成一个问题了。所以我认为目前为止,共享单车在商业模式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没有找到PMF,就过早扩张,最后等待的就是漫长的隧道期,甚至是死亡。

3、真的有共享经济这回事吗?

共享经济最早起源于Airbnb和Uber,到现在,只有Airbnb还保留有共享经济的特色。共享经济的鼻祖其实并没有参与到共享经济创业中来,毕竟:“沙发客”这种真正共享的,以及搭车旅行这种真正共享的,并不能赚钱对不对?

Uber和滴滴早就不是共享经济了。在补贴大战激发用户的乘车热情,让人们忽略了事实本质之后,人们发现这不过就是一个网络出租车平台,没什么特别的——很多出租车也是自营的啊,为什么别人不称之为共享呢?

我的理解是:共享,就像沙发客一样,最重要的是感觉,是体验,是分享时的乐趣。一旦失去了社交、分享的乐趣,纯粹的分享是不可能成立的。

因此,要打造真正的共享经济,就必须要花费大量的力气去营造适合共享的外部环境。但要做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呢?因为当下,虽然制造业和互联网发展得不错,但是,在中国,内部的管理仍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产品本身而言,产品线自身的逻辑规划和发展也仍然不够完善。这时,还要兼顾营造共享经济的外部环境,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讲,基本上就是勉为其难,而要做到让大家乐于共享,就必须确保大家都身处同样段位,而且享受同样的事。

共享经济本质上是慢工出细活的打磨。这个行业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有把整个交易环节的各个细节优化好。才有可能成功。而这些优化都需要时间需要不断打磨和改进用户的体验。但是,这并不是当下投资人乐于看到的局面,他们虽然说着讲情怀,虽然说着服务创业中,但骨子里他们想到的就是怎么样投出独角兽,获得千倍万倍的增值收入。所以一旦入驻,他们就不再关心产品本身,就想着击败竞争对手,快速长大。最后,导致所有被投项目都是低端竞争,拔苗助长。

4、共享经济,可以通过调整公式,计划出来吗?

计划经济的问题,当下的投资人都犯了。

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可能会犯计划经济的错误,到最后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经济学或有一些公式,但是在社会化的操作中,你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调整这几个指标就能得出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不可控的。这就好比你听到了“收入-成本=利润”,你降低成本不一定就一定提高利润,反而可能减少收入最终导致破产一样。

为什么说共享经济就是这样的一个乌托邦的陷阱呢?你我家里有东西闲置,我也见过有朋友两套房子不出租,而是可以灵活的选择自住。当然可以把零散的时间用于日租,但是如果管理成本高于个人时间成本,或者为了管理日租而失去了用于生活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得不偿失的。

显然从公式的角度来讲,共享是成立的——通过移动互联网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共享你的闲置(物品、空间、时间等),你得到了收益,用户也得到了满足,平台也可以做得好。但是这个模式却仅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在具体模式的打造上,非常艰难;而在品控和校正上也非常艰难。

这个公式的合理性,不意味着每个人必须把自己已有的东西拿出来分享。因为分享应该是愉悦的。而很多分享需要额外精力导致不够愉悦。所以分享经济会在经济低迷时更可行——因为那时候赚钱/省钱本身就会让人愉悦。换言之,当我们在收入低迷的时候,租金收入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更加重要。

计划经济的另一点,是投资人原本应该关注初创企业的实质发展,但是他们变成只关注KPI——最后变成了关注几个指标性数据,而忽略了创业的本质,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就好比O2O时烧钱换用户,然后用用户数量估值去融资一样。共享经济在中国也是如此。最后创业者只是关注这几个数值,投资人也不断去做这几个数值,最终不成的时候,再宣布转型,转型,转型。

实际上,人类社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乌托邦进行一次热烈的拥抱和尝试,然后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迭代。但是,在短期的100年内,多好的乌托邦,最终都会回到现实。

共享经济不是不可能找到最合适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生意或服务,只要存在需求,就一定有商业模式。只不过要维护商业模式的成立,需要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处于同样的环境和心境里,而且需要Everybody Happy、Everybody Wins。

中篇:用“模式、品控、校正”来做个体检

想象一下:谷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试错和琢磨如何能不伤害用户任何体验,而能赚到钱的话,现在的谷歌就会像百度一样,沦入平庸,更不用提开辟智能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了。Facebook如果没能按照自己的步调去不断扩张业务,小心翼翼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今天就不可能成为巨头。这就好比曹政(Caoz的梦呓)所说的(大意):如果你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调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了解,那么你怎么可能做出真正让每个参与者都赢的决定呢?

如我所说,如果不是让每个人都能赢,如果不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额外的利益,那么这个模式无论怎样补贴怎样造假,都必然会崩塌。

但是,在投资人一哄而上,而且只在乎几个特定的指标性数据、忽略了整体逻辑和长期可持续性价值时,共享经济根本不可能去寻找细微的适合自己、也适合所有参与者共赢的最好的商业模式。

因为共享经济的美好蓝图是计划出来的,那么除非每个点都刚刚好处于“同样的环境和心境”里,否则,这就是乌托邦游戏。

这让我想到了普尔曼小镇。普尔曼曾经规划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希望让每个人都幸福无忧无虑,他规划好了一切,但是最后却变成了道德崩坏盗贼横生的最坏样板。

前面,我讲了一下大环境和外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接下来,创头条(Ctoutiao.com)撰稿人试着从赵博思创业三要素:模式、品控和校正上,对共享经济进行分析和梳理。

1、模式:共享的逻辑漏洞

什么叫共享?我有给你用,但不影响我的使用,而且不会额外的分神。一旦中间隐形的约定失效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得不偿失。一个有很多套房子的人,当然可以把两套房子中的一套用作日租房,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比如一天赚300块钱。但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

①美国的很多房子是House,出租其中一个房间时增加了社交,同时又便利维护——即无论是否出租,原本都需要维护,而且维护成本可忽略。中国的房子都是公寓,一般是独立出租一套,这样往返维护的成本非常高,尤其是日租房。

②对于有房子的人来讲,整套出租是最划算的。日租房不仅维护成本高,而且收益性差。有广告说日租房可以多收入多少多少,这基本上是假象,因为确保每天客满不容易。

③最重要的是,维护成本很高。有多套房子的人,收入都不菲,比如我的朋友,平均下来一天的工资收入超过10000块。一个小时就超过2500块收入。让他们为了每天300块的收入,每天跑过去招徕生意、开门接客、维护设备、清洁房间,显然是不划算的。就算有空闲时间,也应该是享受生活的时候,而非把自己的时间共享给陌生人——毕竟,生活真正的乐趣,不是共享,而是享受生活本身——至少在中国,共享经济本身没有啥乐趣,只是一门生意。

通过这些描述,大家可能会对共享经济有所了解。那么共享经济模式成立的前提是:平台对模式本身、交易本身都做了足够多的安排,帮助双方节约所有的交易成本、品质控制以及校正逻辑,交易双方只需要享受共享中双方相识、社交、分享以及互相感谢、感觉良好的部分就可以了。

Lyft创始人说,10年后不会有人买车,这就是赤裸裸的谎言。大家共享坐车不过是各种人都开车的话,共享会遇到各种有趣的人,这是生活的一些奇遇而已。一时兴起之后,很快大家还是觉得车还是自己的好。随时叫车整体仍然是不划算的。如果搭车比养车、开车更划算,就不会有人买车、更不会去共享给别人了对不对?共享经济试图给用户证明:零售比批发更划算;又试图给供给端证明:你的时间不值钱。但很快人们就会发现,二者都不成立。除非平台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此外,共享单车是另外一种尝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都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增长的行业。这原本应该是制造业去玩的领域。因为这骨子里和共享没有关系,这只是产品租赁而已:C2C或者B2C利用信息革命进行的全新租赁。但这并未创造真正的价值。因为很快人们就会发现,租还是不如买——这也是为什么共享一方会去共享的原因所在。拥有者的价值仍旧大于其他。

共享这件事真正适合的是制造业,而且这事很早之前,IBM他们就做了。

2、品控:总体上看,这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有人说,投资人并不傻,一定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没错,投资人并不傻。但是他们并不是先知。当他们没弄懂为啥就押上全部赌注的时候,基本都会输。而这个全新的行业,在还没有任何人想明白并做出来的时候,那些担心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投资人就纷纷押注,然后互相之间的踊跃又给了彼此信心,对于投资人来说,错过了眼前的独角兽,才是最糟糕的。但是,都没弄懂,以为别人弄懂了,互相加码,这个故事因为真相揭晓会推迟几年,所以即便是反思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但现在的风光那简直是……太大的诱惑。

有人说,那苹果腾讯为啥会投资滴滴?苹果需要滴滴的出行数据,腾讯当时借助滴滴拓展移动支付场景,他们的投资基本上已经值回票价。滴滴本身还在努力的活下去,由于巨额的投资在手,相信交通出行领域的新机会,滴滴自己抓不住也会买下来。

产业投资者的品控,就是确保投资能带来产业链的回报。无论是腾讯还是苹果,他们都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而投资人的品控呢?也得到了关注以及后续的融资。他们短期利益已经非常得到保障。

但是,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共享经济,如果算上各种风险和机会成本,社会总福利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比如“回家吃饭”App,虽然让很多闲置劳动力通过做饭,以“家的味道”做出号称比快餐店更便宜更安全的快餐,但是实际上如何保证餐饮安全呢?整个流程中无法做到没有严密的闭环咬合,中间各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

对于共享经济的创业企业自身而言,要做到整体品控,比其他创业企业要难10倍不止。共享需要平台做的事太多了,这些匆忙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忙不过来了——更何况他们一开始就搞错了重点,总想一劳永逸的先干掉对手,再慢慢找模式(或者先打对手到很疼,然后求被对手收购)。

但是没有品控,后续就会发现,即便赢了,这一切也得不偿失。最后就放弃这个领域去转型。

3、校正:当面粉贵过面包

一个瓜农到了批发市场,1块钱1斤批发了一车西瓜。然后到了菜市场,他5毛钱一斤出售,面对旁边2块钱一斤的西瓜商贩,他这里人潮涌动,一会儿就卖光了。回家算了算账:发现赔了。为什么会赔?他说:一定是因为我卖的少了。我明天要进10车货!

你一定会问:怎么可能呢?对啊,怎么可能呢?

共享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共享本身,而是创业者疯狂涌入、投资人疯狂投入,带来的投资规模过载,导致已有模式失效。

模式本身承载不了过载的规模。品控开始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一旦多玩家进入以后,大家的便利性又不复存在。蚂蚁金服的免押金模式直接挑战了共享单车真正的收入模式,而市容整治会让单车成为隐患。而且,单车出行对一部分人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它真正的核心是公益,附带稳定收益。

在房地产领域有一句话,叫做面粉贵过面包,用来说明地价比房价还贵。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面粉做成面包以后出去卖。那么面包的价格肯定是要比面粉贵才有利可图。如果面粉的价格比面包还贵,那么原本成立的商业模式就不再成立了。

但是,目前很多投资,包括共享经济投资在内,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在不断加码的过程中,面粉贵过面包,风投就只能进一步加码——期待企业干掉对手再转型。

但一旦到了一个体量,比如融资亿元以上的几个同质化的创业企业,对方又不跟你肉搏,或者肉搏不出现致命失误,那么就是合并。滴滴快的Uber、大众点评美团、58同城赶集、世纪佳缘珍爱网等等等等、都是如此。其实就是二次创业。然后怎么办?然后必须转型。滴滴现在要做自动驾驶了,饿了么还没有动。

过度投资会把赚钱的事变得不赚钱。比如北京10万出租车刚刚好运作整个行业,你放开100万辆指标整个行业就崩溃了;同理,菜市场都可以赚钱,但一个菜商融资几十亿美金之后,也一样会把这个行业搞死。

下篇:没错,就是投资人把这件事搞砸了

真正的共享当然是不影响拥有者使用的情况下,还能让别人获利。这个角度来看,顺风车才是共享,而顺风车因为供需之间的数据不可能完美对接,需要很好的打磨和促进。但是这里面并没有包含与陌生人共处一车的风险。如果包含了这个风险,其实这个驾驶过程是得不偿失的。在中国的共享经济,最终一定会走向另外一面。而投资人,在其中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1、没错!就是投资人把共享经济搞砸了!

中国共享经济很大的一个问题是,部分产业投资人(腾讯和阿里等),把投资当做支付和信用体系的营销手段,投资了一系列的公司。我相信苹果10亿美元是买不到滴滴所有数据的,但是通过投资,苹果不仅获得了数据,而且还得到了滴滴的股份和董事会席位。苹果得到了他想要的;腾讯和阿里则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线下支付使用习惯;其他的投资人看到他们进入也随即涌入进来,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滴滴更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早期投资人只要抓到这一点就可以了。

聪明的创业者利用科技巨头的背书获得了一轮又一轮融资,这是双赢甚至是多赢,但是真正的用户并未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这变成了复杂的多重博弈。

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不是创业者摸索打拼出来的,而是投资人逻辑推理出来的,然后又加快落地。但这个过程中只是逻辑成立,但是否有多巴胺,是否能形成黏性,都是要依靠产品自身的魅力的,但因为没有来得及精心打磨,也未必是完全贴合用户痛点,所以也就没有用户黏性,没有多巴胺和利益链驱动自持。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逻辑问题,大家想到的就是手动补齐。比如自行车早上被骑走了很难回来(潮汐现象),那么就赶紧人工搬回去啊。如果大家觉得坏了,赶紧修一修啊。但这种修修补补的创业逻辑,后面是很难持续的。必须要形成绝对垄断然后拿到一笔钱,才有可能持续下去。

2、并非同一逻辑下的投资与创业

如前所述,腾讯和阿里投的系列投资本质上是看重线下支付渠道。二者联姻一举打通线上线下支付,这种投资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甚至比广告等推广费用还要低,还可以得到股权,一举两得;而对于被投资机构来说,则得到了科技巨擘的背书,踏上后续融资的快车道。

这种投资并不一定以最终的获利为核心目的,而是等于做了巨头的营销渠道;换言之,创业公司成为了巨头业务延伸、业务拓展的工具。在我看来这就不是全力帮助企业成长的模式。这既是这些科技巨婴能够快速被催熟的原因,也是快速被催熟的结果。

这种争夺在快速起量的模式,根本来不及构筑商业模式,也就没有真正的竞争门槛——最终资本就成为唯一的门槛。但是资本不会是统一站队的,所以最终就会诞生出几大门派,各自都不会放手。

因为没有商业模式,所以哪怕你合并了好几个企业了,只要我能找到资本玩家,就有希望进来分一杯羹。我只要击穿你想要守住的底线,你就不得不按照我的方式来玩。否则市场份额就会发生变化。

这个问题的危机就变成了:如果不合并,无限厮杀会耗尽所有弹药,而且仍然没有模式;如果合并,还会涌现出新的第二第三,他们只要击穿老大的底线,就会以很小的成本获得了更多的流量红利;如果大多统一合并吃掉(像滴滴一样),则因为竞争减缓,行业迅速缩小,进入垄断阶段。

但是!这种合并有一个前提!因为还没有商业模式,科技巨婴们必须因为合并变大而获得一大笔钱,这个游戏才有可能维持下去。

这个模式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只要合并后获得一大笔融资,而且听起来这些风投巨头们也一定会给的。毕竟自己选出来的神童,夭折了大家都不好看。何况,真的成年了也未必不可以。但这个模式可以持续吗?

拿到巨额融资,合并后的巨头会迅速恢复常态,然后规范运作,这个业务膨胀过度虽然不赚钱,但是等到恢复正常的时候,就可以大幅止损。然后因为巨婴对这个行业了解早介入深,现在又是行业超级大巨头,所以无论是投资还是再创业,慢慢研究总有机会。

那么现在为啥有人一直在喊要合并,创业公司又一直在喊不予置评呢?那是投资人在不断的造势,但是话事人又要表现出强势来。这样才能在谈判的过程中不处于下风。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科技巨婴合并的前提是再拿到一笔钱确保它活到成年,这笔钱谁来出?

如果找不到后续的投资人,单纯的合并是没有特别大价值的。所以,这种喊话一方面劝阻后续竞争者入场,一方面也在寻找继续接盘的投(yuan)资(da)人(tou)进来。

当然了,有钱有时间还有各大科技巨头撑腰,科技巨婴总会长大的,至于是否长残,没有人会想那么多。

3、参谋绑架主帅,仗是很难打赢的

创业这件事就像是走无人区,先头部队、中军帐、供给部队以及对环境的应变都要确保不出问题不出错,这已经很难。

这时,如果参谋开始做主打仗,或者将军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判断力,最终结果就会变得很差。这里的将军就是创业者,参谋就是投资人。

在共享经济里,一半的死因是因为创业者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乱打乱杀完蛋了事;另一半则是被投资人督促赶着,用资金的糖衣炮弹推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

中国投资的项目,和国外不同的是:国外一个行业热点起来以后,围绕这个热点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态;中国投资人则根本不关心生态投资,只想抓住核心最大的那个点。最终多个创业项目都是同质化竞争。

一旦资本进入膨胀和泡沫,整个行业就很难去踏实打基础了。对于某些模式创业者,这似乎可以补课,但是对于共享经济来讲,一旦砸钱竞争开始,或者说一旦速度过快,营造环境的可能性就失去了。

很多投资人不仅没有给创业者正常的节奏,提醒他们应该遵守正常的节奏,相反他们不断误导创业者,并且用钱来干预创业者,把正常的创业和风险投资行为,变成了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只要估值不断提高,这几年就是安全的。

最终,一些原本很好的行业,被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共享经济,因为其本身具有的外部性,而成为最糟糕的失败样本。

现在,是时候对这些所谓“共享经济”说再见了。新的一年,让我们期待更美好的事情发生。创头条(Ctoutiao.com)将继续与创业者同行。

本文首发创头条Ctoutiao.com),作者:赵博思,转载请标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创头条欢迎创投达人来稿,投稿邮箱:tougao@ctoutiao.com

点赞0
收藏20
小贾
小贾
用户评论
游客
发布
  • 亲亲朋游戏吖噗

    亲亲朋游戏吖噗

    共享经济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呢?

    2021-07-16 14:18 回复
©2021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京ICP备15013664号-1
登录 注册
登录
完成注册

快捷登录

请激活账号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的评论、编辑功能及以后陆续为用户提供的其他产品,请激活账号。

您的注册邮箱: 修改

重新发送激活邮件 进入我的邮箱

如果您没有收到激活邮件,请注意检查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