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企业宗旨,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政策“打架”也就难以避免。
8年抗战,最终创建了新中国。那么,从抗战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黄先仁认为,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下是我们能够从抗战中学到的4点经验:
一个团队要想有战斗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如果缺乏凝聚力,连人都留不住,靠谁去战斗?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是管理者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许多创业者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当初几个朋友合伙打天下时,想法肯定很简单:一求生存,二图发展。每个人都势单力薄,只有相互帮衬,精诚团结,扭成一股绳,才能有所作为。
可一旦企业做大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想法自然就变了,“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问题也出来了。每个创业者都觉得自己有本事,贡献大,应该在打下的地盘中占更大份额。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难调和,争执的程度终于超过合作的意愿,最后双方不得不分手了之。
如果说企业创办者还有求生存、图发展的创业冲动,那么对后加入的员工来说,进企业可能就是谋个饭碗。企业的一切都是老板的,自己不过是个打工仔。觉悟高一点的,拿一份钱,尽一份力;等而下之的,则能偷懒就偷懒,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忠诚度了,谁给钱多就跟谁干,跳槽就成了家常便饭。
如果一个组织的宗旨十分明确,并得到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只是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歧,通常比较容易通过讨论达成一致;但如果组织的宗旨不明确,众人追求不同,各打各的小算盘,决策时自然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表面看上去,这些分歧是意见之争,或者方案之争,其实是利益之争、价值之争。
在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实践中,毛泽东也曾遇到不少重大抉择。如怎样规定军队的主要任务,怎样确定敌我友,怎样看待军民之间、官兵之间的利益关系,怎样处理军内外的各种矛盾,等等。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并赢得广大官兵的认同与自觉执行呢?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军队各项决策的最终依据。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在人民军队的宗旨真正被广大官兵接受之后,决策更容易做出,而且一旦做出了决策,全军上下都高度认同,自觉执行,哪怕这个决策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或者想不通的,也会坚决执行。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国共合作以后,党中央决定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决策,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试想,红军和白军相互厮杀了十年,结下了血海深仇,忽然宣布改编了,在昔日敌人的指挥下战斗,要让红军官兵在思想上转过这个弯子来,确实是太难了。很多战士都想不通:“我们打了十年白狗子,怎么自己也成白狗子了?”
刘伯承在做思想动员时说:“这顶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许多战士在换掉红五星帽徽时,一边换一边流泪,但最后还是坚决执行中央的这一决定。可以说,人民军队的宗旨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遇到的问题常常相当复杂。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企业宗旨,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政策“打架”也就难以避免。
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是管理人责无旁贷的职责。能够激发人奉献牺牲的因素很多,如果没有超越个体生命的东西作为精神支撑,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很难做到“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因为,真实的战争往往是异常残酷的,远不像影视作品所表现的那么浪漫。军人每一次走上战场,都有再也回不来的可能。在生死考验面前,金钱的激励作用都会减效直至失效。试想,性命都难保,要钱还有什么用?要让军人甘愿出生入死、奉献牺牲,就要为其找到一个充分的价值理由。
纪律是解放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在联想集团,最初员工大都没有时间观念,开会经常迟到早退。为此,柳传志规定:凡是开会迟到的人,自己先罚站一分钟。第一个犯规的是柳传志的老朋友、公司副总经理。怎么办?柳传志还是硬着头皮执行了纪律,自己也吓出了一身汗。这一做法数十年如一日。
纪律和秩序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应根据组织发展水平提出相应要求,既不能脱离实际,照搬所谓成熟的管理模式,一上来就搞正规化,也要防止因循守旧,将游击习气当宝贝,否定正规化管理。也就是说,达到了什么水平,定什么样的纪律、制度,然后再发展、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