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先于竞争对手提前几个月完成融资就可以加大推广力度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蔡文胜的隆领投资是国内新锐的互联网天使投资机构之一,尤其在草根创业者群体中享有颇高的声望。他们对创业和投资都有怎样的视角呢?
以下是隆领投资 Iris Zhang在过往投资经历中的一些总结和思考,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略作编辑:
创始人应该花60~70%的时间用于搭建团队、与团队沟通。需要不断努力挖人,挖比自己牛的人。在团队组建的过程中,跟不上团队发展的人就要及时换掉。企业发展快,很多管理人员没能跟上节奏,如果过多顾虑情面问题给了不应该给的很多尝试机会,那么其实是相当于浪费了团队其他有能力的人的时间。
跨行往往更容易带来快速增长和高收益。当占有两个行业的核心资源和经营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壁垒,用两个行业最优质的资源来做一个产品,在产品质量、运营效率、投入产出比上都会有不错的优势。
比如说一个在互联网中经历过高速发展的优秀人才在进入门店连锁经营行业之后,会更加注重提升服务品质、运营效率。比如小恒水饺、HomeCar、厘米健身等连锁经营品牌,他们的坪效或运营数据会较传统门店有几倍甚至是 10 倍的提升。
用投资人容易理解的理念,像共享经济、O2O、B2B,可以让投资人快速了解项目的基本定位,但如果创业者把这种概念性的模式真正当成是自己的模式,风险是非常之高的。
比如在几个月之前 B2B 是比较火的,这几个月投资人的热度明显的下降,因为投资人也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之前给 B2B 很高的估值是因为对标阿里、京东这种消费品为主的电商平台,但后来发现其实以公司为单位的经营型消费主要还是靠线下完成,互联网线上电商带来的价值大大低于期望。因此,选择创业方向跟风这样的商业模式的话,风险会很大。
而且同样的一个模式,比如说所谓的 B2B,它对于每个行业带来的价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建议是尽量避免期望用一个模式化的理念去改造所有的行业。因为一旦几个月甚至最多半年的投资风口过了的话,很可能接下来融资再继续讲同样的概念难会非常大。
业务层面上来讲,很多创业者都认为自己的项目和大型公司或巨头有很大差异度,或者是认为巨头大公司哪里做的不好不到位。但其实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上下游有比较大的相关度,那可能就是竞品。
比如,即使电商平台品类存在一定差异度,但在投资人看来这个差异度是不足够大的。因为大公司、上市公司,他们是可以有很多的钱来调整团队结构、业务方向、产品服务品类的。如果选择从强大潜在竞争对手手中分一小杯羹的话,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再比如说做餐饮 ERP 的项目,每家都会生存的比较好,靠收服务费的方式可以短期盈利。但是长期来看,团购类巨头也会做这样的业务,并且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投入到其中。所以之前很多餐饮 ERP 的公司找到这样的巨头尝试融资,巨头就会比较强势,因为这块的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容易去获取的。
同样的逻辑来看班车类项目投资。因为班车的用户群体和滴滴对比还是存在在差异度,还会有很多投资机构关注这个方向。但是当滴滴去年五月份说要拿 5 亿来做班车业务,投资人很快就不在关注初创的班车类的公司了。同样,海外购类项目也是如此,之前某上市大公司说拿 10 亿来做海外购,此前已经融到 B 轮或者 C 轮的项目瞬间融资变得很难。
所谓的把控,其实就是外部和内部的时间节点的把控。
a.外部节奏把控:一步慢,步步慢
对于外部时间点来说,大多数投资机构会给排名第一的公司一个很高的估值,但是对于第二名,第三名就会比较苛刻。当一个赛道里面已经存在融资 2、3 轮的公司,此时新出现的创业团队如果背景不是特别豪华,基本上找互联网专业投资机构融资成功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所以创业团队应尽可能快跑跟上整个市场的节奏,否则慢了一次以后都会慢,越来越吃力,因为每轮融资之间的金额差距会变得非常大。从最开始的几百万的天使,到 D 轮的几个亿,先于竞争对手提前几个月完成融资就可以加大推广力度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b.内部节奏把控:现在已经不可能光靠ppt就能融到天使轮了
因为现在这个阶段整个资本市场上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投资人会对项目的运营数据要求比较高,投资策略比较谨慎。这里面有两点比较值得注意:
第一点,投资人普遍希望创业者在讲一个业务模式或者一个故事时,就已经完成了验证、有一定运营数据的支撑,而不是听到创业者说“我们正在等着拿钱来尝试做这样的事情”,这样对投资人来说风险是比较大的,投资人不愿意为了这样的风险来买单;
第二点,投资人希望看到比较超预期的运营数据。尤其现在这个阶段,天使轮融资是基本不能靠 PPT 拿到的,需要产品上线并且有实际运营数据来支撑。现在对于 Pre A 运营数据的要求基本等同于 2014年A 轮的标准。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转自隆领投资副总裁张璐(微信 835661681,BP 邮箱 zhanglu@long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