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创意消费就是基于内容和社交的新型消费形态。
4月6日,在“Up Your Life”以太消费升级行业论坛上,联君资本执行董事邵振兴做了主题为《基于内容和社交的创意消费》的分享,对社交的演变历程以及内容发展以及新的创业消费做了分析。以下为分享实录,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整理编辑。
社交最早是PC时代出现,由1.0、2.0这些形态,慢慢演化到兴趣、垂直这样的方向。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又开始了移动端的社区,最初还是比较泛的微博、微信、贴吧、QQ类型,针对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年龄段,活跃度非常高,国外有Facebook、推特。现在从我们使用角度还有对用户角度分析来看,这些平台并不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
所以会有后面两类,第一类还是跟PC时代类似,往垂直方向演化,出现了一些兴趣的社交。另外随着带宽,主要是技术的提升,逐渐从图文社交转化到了视频社交。映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速起来的,直播包括在线视频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最后一波机会。
社交网络随着时间推移和内容的积累,慢慢催生出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叫做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现在跟多人愿意把它叫做“网红”,其实这个概念不够准确。因为今天的时代谁都是“网红”,此前的Papi酱,包括王思聪女友,郭富城女友等等都是“网红”。今年有一个自媒体人丁晨灵做了“网红”排行榜,可以看到包括王思聪在内一系列的人,他们都是通过或者借助或者依托社交网络具有了极强的公众影响力,除了个人的原因之外,这些“网红”多数背后都有团队帮他运营。每个“网红”都有定位,按照他们自己的定位,慢慢塑造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视频的出现让KOL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Papi酱开始上传视频到爆红的周期非常短。过去我们在微博上从零粉丝到几十万粉丝大V,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生产很短的内容。但是视频上的展现形式更立体、更完整,长度几秒钟或者几分钟都可以承载很多的内容。视频是比图文更好的一种展现形式,也是为什么我们慢慢的社交形式从图文演进到了视频社交的原因之一。
第一阶段是品质化,生产出来的内容得大家喜欢,有多少人去观看,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转发,有一些指标体系去评判,微博上公众号有10万+,这个就叫品质。
第二步需要解决的是怎么去持续生产好的内容,甚至生产跨界的内容,比如像星座还有其他的新闻时政等等,但这些品类的内容只能聚集流量,如果需要商业化,还有后面好几步。所以第二步的关键是怎么模式化,怎么把人群分出来。
第三就是媒体社交化,把人分出来之后才有媒体价值,我们现在看到短视频的公司生产的内容在各个平台上都有大几亿的点击,最高有几十亿。这个数据有什么意义呢?广告主不知道谁在看,哪些人在看,这样投放率是比较低的,转化效率也是比较低的。所以需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第二阶段,把人群,把用户通过某种方式或者是通过垂直内容分出来。现在有很多很垂直的内容,专门做美食,专门做美妆,做八卦等等。通过内容必须把人群分出来,分出来之后就有了媒体的属性,可以精准的到达这个用户。之后就是社交化,社交必不可少需要一个KOL,需要产生粉丝关系,基于粉丝关系的社交,是黏性更高的一种交互。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影响用户的决策和选择,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平台化,去中心化,本质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快捷、更可能基于情感认同的决策方式。
最终内容也可以平台化,举个容易懂得例子,罗辑思维和Papi酱的合作就是做流量互换、流量分发的事情,内容最终可以成为流量平台。
最后把以上内容汇聚在一起,就我们称之为创意消费的东西,也就是基于内容和社交的新型消费形态。四个特征,第一需要有原创内容,第二是个性化,只有个性化和垂直才能把人区分出来。第三是互动交互,通过交互和互动增强黏性,最关键是可以有感情,只是内容很难有感情,再加上KOL,就会让内容富含了感情色彩,最后是一个体验,谈消费必须要谈到体验。
这个产业主要有两个路径,内容粗略分为UGC和PGC两大类,UGC走社交强交互方向,最后依托粉丝经济,粉丝的关系去做流量变现,我们把它称为社交化的消费。另外一条路径就是基于IP的消费,内容先形成一个IP,虽然IP内容也可以直接进行变现,但更重要是衍生消费。
还是举罗辑思维例子,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内容成为IP之后,他们变现的方式更多是衍生的方式。